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艺术 >> 文学
明·吴伯与《秋日饮乾楼》赏析
时间:2025年08月27日 | 来源:大同日报

  公元1620年,时于户部任职的诗人吴伯与来大同游览云冈石窟,并把自己的两首诗作镌刻在石碑上,这通碑有幸一直保留到今日。估计是在同一年更早些的秋天里,吴氏还登上大同城最雄壮的西北角楼——乾楼,在楼上畅饮之后,留下一首七律,其诗如下:

  秋日饮乾楼

  明·吴伯与

  危楼坐倚暑犹寒,千仞高墉绝壁盘。

  山绕塞垣分队出,树开营垒接郊宽。

  铙歌风转边庭静,槎客星移幕府看。

  乘兴夸雄吾作赋,谈兵谁是旧登坛?

  这首诗后来被收录到清代乾隆《大同府志》中,故而喜欢大同文史的后人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读到。可惜的是,后人把他的名字搞错,写成了“吴伯兴”,原因也很简单,“与”的繁体作“與”,与“兴”字的繁体“興”十分相近。诗题为《秋日饮乾楼》,短短五字,交代清了三大要素:时间为秋天,地点则在大同城西北角之乾楼,事件是饮宴。

  首句“危楼坐倚暑犹寒,千仞高墉绝壁盘”,极言大同城西北角乾楼之高峻。意思是说,倚坐在乾楼之上,由于这楼实在是太高了,以至于虽然还在暑季让人竟能生出寒意。诗人就是诗人,除了“危”“千仞”“高墉”“绝壁”这些词之外,“暑犹寒”更见功夫,因为写得更为含蓄,而不是直说。其中“危楼”一词也很妙,试想:高楼为什么称“危”?一定是因为人处于极高之处必然会心生恐惧感。由此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作《水经注》中那句“危楼倾崖,恒有落势”。(《水经注·沮水》)更多的人可能想到的是更为今人熟知的“诗仙”李白的那首五绝:“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唐·李白《夜宿山寺》)句中“危楼坐倚”四字在今人看来其实是倒装的,正常的语序是:坐倚危楼。全句甚至全诗最难理解的应该首推那个“盘”字,笔者玩味再三,以为此字的意思是垒、砌,以砖木建造,如盘炕、盘灶。所以本句是说巍峨高耸的乾楼似是建造在看上去有千仞之高的绝壁之上。

  颔联“山绕塞垣分队出,树开营垒接郊宽”,写于楼上所见大同城之景。上句说大同城外多山,群山环绕着大同城的城墙仿佛有整齐的队列;下句说大同郊外多有军队驻扎:树林间的开阔处可以看见诸多营盘。由大同城西望、北望确实多山,城北不远处现存地名“东营盘”“西营盘”“操场城”等,可见所写之景不虚。“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或边关的城墙,本诗中指大同城的城墙。唐人崔湜曾作《塞垣行》,唐末诗人刘兼《早秋游湖上亭》诗中有“摇落江天万木空,雁行斜戛塞垣风”。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曾作《时论·塞垣》,另一位同时代政治家有诗云,“乘日塞垣入,御风塘路归。”(北宋·王安石《乘日》)“营垒”则是指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郊”指城外不太远的区域。“郊,距国百里为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里说的是本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后泛指城外周边的地区。

  颈联是“铙歌风转边庭静,槎客星移幕府看”,上句说遇到承平时节,下句则联想到边关的将帅。全句说,斗转星移,时间已经不早了,塞风吹过来的军乐声显示出边境的宁靖,我这个久有游仙之志的“槎客”目光不由得转向了将军的府邸。“铙歌”原本指军中乐歌,传说为黄帝命岐伯所作。汉乐府中则属鼓吹曲,于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用于大驾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凯班师。“槎客”的本义是指乘槎泛游天河之人,在此诗中则系作者的自称、自喻,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游仙的志向或归隐的意愿。要想搞懂“槎客”一词,必须先知道西晋人张华在其笔记《博物志》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星移”的本义是指天上星辰的移动,比喻时光的变化。常见成语即有:物换星移、星移斗转、星移漏转等。“幕府”是古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古人早期有时候也写作“莫府”,如《史记》有“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见于《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结尾“乘兴夸雄吾作赋,谈兵谁是旧登坛”,乘着酒兴,诗人我在所作的诗中不免自夸其能,随后畅谈起兵法韬略,问大家在座的哪位是曾得到筑坛拜将荣誉的老将。“夸雄”是夸赞自己出色、强大。需要专作说明的是“赋”字,赋本为中国古代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一种有韵文体。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叫“骚赋”,魏晋以后逐渐向骈体发展的叫“骈赋”,唐代又转为律体称“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作赋称“文赋”。历史上著名的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此处泛指一切诗文,作者未必在此诗之外真的另作了一篇赋。“谈兵”是指议论军事,谈论用兵。“旧登坛”是指老将。因为汉代有“登坛拜将”的故事,《史记》卷九十二记载汉王刘邦择日斋戒,设立坛场,以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故而后世以“登坛”喻指拜将。

  作者不愧为一代名诗人,全诗虽然多为实景的记录与描写,但只结尾那一句虚问,就给读者开拓出大片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全诗也顿时产生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韩府)

责编:王宇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栏目推荐
用色彩点亮彩色的大同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绝美!大同火山群现云海日出盛景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