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艺术 >> 文学
太和?太龢?
时间:2025年08月27日 | 来源:大同日报

  行走在大同市区,可以看到不少以北魏年号命名的街道、小区、建筑、店家等,确实给人以历史感和文化味,也和大同的大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衔相匹配。例如以“太和”命名的大街和住宅区确实有恢弘气象。同时也有商家使用“太龢”之名,猜想商家或设计师亦是出于文化考量。

  无论是“太和”还是“太龢”,在大同显然都指向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大同在公元398年到公元494年之间曾经是北魏的都城,那时叫平城。北魏平城时代的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从公元477年开始使用年号“太和”,直至迁都洛阳后的公元499年。

  北魏太和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孝文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等一系列重要改革,史称“太和改制”。这些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调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年号“太和”恰恰也是孝文帝这些政治理念的体现。

  中国的汉字有简体字、繁体字,还有异体字、通假字等。城市里既有“太和”又有“太龢”,于是就有人问“太和”“太龢”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的话应该使用哪一个?

  查阅历史资料,确实存在“太和”“太龢”两种写法,但大多数文献记载为“太和”,只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或版本中也出现了“太龢”的写法。这一差异也曾引发历史研究者的关注。

  在正史记载中,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明确写作“太和”。《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元年春正月乙酉朔,诏曰:‘朕夙承宝业,惧不堪荷,而天贶具臻,地瑞并应,风和气晼,天人交协。岂朕冲昧所能致哉?实赖神祇七庙降福之助。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阳始,协典革元,其改今号为太和元年。’”这一诏书明确记载了孝文帝改元为“太和”的决定,成为最权威的历史依据。

  《魏书·高祖纪》还详细记载了孝文帝在位期间使用“太和”年号的各个年份及重大事件。例如:“太和元年十一月丁亥,怀州民伊祁苟初自称尧后应王,聚众于重山。洛州刺史冯熙讨灭之。”类似的记载在《魏书·高祖纪》中出现多达数百次,涉及太和元年至太和二十三年的各个年份,形成了完整的时间序列。

  其实在《魏书》之外,其他重要历史文献如《北史》《资治通鉴》等也都采用“太和”的写法。《资治通鉴》为清晰呈现南北并立的时间线,对“太和”年号的使用采取“主记北魏事则用太和,主记南朝事则注太和”的方式。例如,“太和十七年,魏主以平城地寒……议迁都洛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也普遍采用“太和”这一写法。例如,黄瑶在《史时抵牾与编纂成书 ——〈魏书·显祖纪〉书写过程考论》一文中,详细讨论了《魏书·显祖纪》与《魏书·高祖纪》在记录和平六年至延兴年间史事时的抵牾之处,但始终使用“太和”年号。这表明在学术研究领域,“太和”已成为公认的标准写法。

  在纸质文献之外,北魏时期的碑刻实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年号实证。北魏时期留下了大量碑刻,这些碑刻是研究当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这些碑刻的考察,可以直观地了解当时年号的实际写法。

  出土于大同的重要墓志《司马金龙墓志铭》是北魏太和八年文物,铭文记载:“大代太和八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怀州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铭”。墓志中明确使用的是“太和”年号。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刻,石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是龙门造像名品之一。碑文中明确使用“太和”年号,如“太和廿二年九月十四日讫”。

  《吊比干文》又称《皇帝吊殷比干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故又名《太和碑》。原碑已毁,北宋元祐五年(1090)吴处厚依民间所存拓本重新立石摹刻,现存河南省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碑文中明确使用“太和”年号。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晖福寺碑》,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二年(488)立,篆额题“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九字。碑文记载:“太和十二年七月,王遇在其家乡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李润镇……”

  刻于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区第五窟内侧石壁上的《元景造像记》是营州刺史平东将军元景为孝文帝攘灾祈福,于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八日所刻。碑文记载:“太和廿三年四月八日,营州刺史平东将军元景为孝文皇帝……”

  通过对这些碑刻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北魏时期的实际使用中,孝文帝的年号写作“太和”,而非“太龢”。这些碑刻跨越太和年间的不同年份,分布于不同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证明“太和”是当时官方和民间普遍使用的标准写法。

  从文字学的角度探析一下“和”“龢”两字的字形演变与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和”与“太龢”。“龢”是“和”的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说文解字》中解释:“龢,调也。从龠禾声。”“和” 则解释为:“相应也。从口禾声。”段玉裁注释:“经传多借和为龢。”这说明在古代文献中,“和”常被借用来表示“龢”的意义。

  在字形演变过程中,“龢”“和”逐渐分化。“龢”最初主要表示音乐和谐,后来引申为调和、和谐等义;而“和”则更多表示声音相应、和谐等义。随着时间推移,“和”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龢”的大部分意义,“龢”字则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并成为一个异体字。

  到了北魏时期,汉字使用已经趋于规范化,官方文书和重要碑刻通常采用当时的标准字体。从现存的北魏碑刻和文献来看,“和”字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龢”字,这表明在当时的实际应用中,“和”已经成为主流写法。

  尤其是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背景下,官方用字更加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孝文帝本人对汉文化有深厚造诣,他主导的太和改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也包括语言文字的规范。在这种背景下,官方年号使用标准的“和”字而非古体的“龢”字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在后世文献中,特别是在一些仿古或注重文字学的著作中,有时会使用“龢”字来表示和谐、调和等义。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后世对北魏年号写法产生混淆。例如,一些书法或篆刻作品为了追求古雅效果,作者可能会使用“龢”字而非“和”字。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尤为常见。这是后世的用字习惯,很显然不能据此推断北魏时期的实际写法。

  另外,从文化角度看,“太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太和”一词最早见于《易·乾·彖》:“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保持宇宙间的和谐关系,才能有利于万物的正常发展。“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和谐、协调、平衡。“太和”年号的使用体现的正是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希望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民族和谐的政治抱负。事实上,太和年间北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总体上较为和睦,北魏也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鲜卑族政权逐渐转变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王朝。

  造成“太和”“太龢”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就是版本差异与传抄错误。文献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版本差异和传抄错误。北魏时期的原始文献大多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后世的抄本或刻本。在传抄过程中,抄写者可能因为字形相似或理解不同而误将“和”写作“龢”,或者相反。特别是在一些非官方或非主流的版本中更容易出现。

  其次,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古代一些书法家使用了“龢”字而非“和”字。这种写法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后世对年号写法产生误解。再次,北魏疆域广阔,不同地区可能存在语言和文字使用上的差异,有人或许习惯使用“龢”字而非“和”字。这种地域差异在当时的官方文书中可能不明显,但在民间文献或地方碑刻中可能有所体现。此外,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使用汉字时可能存在一些特殊习惯,这也可能导致年号写法出现差异。后世学者在研究北魏历史时,可能因为对当时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或受到个人学术观点的影响,从而对年号写法产生误解或误判。

  研究历史,需要尊重历史事实,以可靠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为依据,避免因文字演变或后世误解而对历史事实产生误判。同时,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在理解历史文献时要考虑到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使用习惯,避免用后世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语言现象。(杨刚)

责编:王宇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栏目推荐
用色彩点亮彩色的大同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绝美!大同火山群现云海日出盛景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