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十四,立秋。
一个“立”字,似古琴上一声悠长的泛音。它昭示着:夏日的盛宴尚未曲终人散,秋的序章已在天地间悄然酝酿。晨风染上微凉,草尖结出露珠。
然而,立秋便真的入秋了吗?
节气更迭,如笔锋一转。人间的暑气,依旧蒸腾如沸。正值中伏与末伏交接之际,大地承袭着小暑大暑积蓄的灼热。气象学上那连续五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秋”之门槛,还远在云端。
但秋意已如宣纸上的淡墨,在无人留意处悄悄晕染开。湿热黏稠的日子,仿佛被无形的手轻轻扯开,昼夜的分野渐如刀裁。雨水的脚步稀疏了,空气里沉甸甸的潮气也一丝丝抽离。
我们的肌肤,往往比意识更早察觉这微妙的流转。早起出门,胳膊上仿佛已比早前多了一丝凉意。先人以“立秋”二字为这过渡命名,凝结的正是对天地律动那份精微的体察。那些“春花秋月”的隽永,“秋水伊人”的怅惘,早已将季节的密码,细细织进了中华智慧的锦缎。
一叶惊秋色,一念动山河。天地有大美,万物循阴阳。这个夏天,或许还有遗憾:没吃够沙甜的麒麟瓜,没尝腻甘美的哈密瓜,没品足香甜的巴盟瓜?无妨,立秋是一份温柔的提醒:夏天还未走远,此刻弥补,正好。
古人爱吟秋,句句如画。四季流转,该热闹时尽情绽放,该沉淀时静心修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是心坎轻叹,“窗前竹撼森疏影,树杪蝉吟断续声”是工笔细描,“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是写意大洒,“共翠娥,酌金波,湖上晚风摇芰荷”是优雅坐实,“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禅味慢品。更有那“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的豁然,“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宣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朗,以及“凉叶悠悠露气清,晴虫凄切草间鸣”的幽微,字字句句,皆是秋魂的低语。
甲骨文中的“秋”字像一只蟋蟀,等到文字演变成大篆(籀文),增加了一个禾字,左有蟋蟀振翅,右有禾谷低垂。虫鸣唤秋,禾谷待收。《说文解字》点明:“秋,禾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更道:“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天地间的气息,正从夏的奔放生长,悄然转向秋的沉静敛藏,如智者收束了外放的锋芒。
古人观物候如观心,于细微处听秋声,便有了“立秋三候”的妙解。
一候凉风至:熬过小暑大暑的闷罐煎熬,干爽的北风终于携着草木清气而来。它像久违的故人轻叩窗扉,掠过滚烫的肌肤,送来第一缕如秋风送爽般的清凉,令人心神为之一荡。
二候白露降:凉风入夜,悄然压低温度。水汽在静默的夜色中凝成薄雾清露。晨起时,天地笼在朦胧的白茫里。草叶尖上的晶莹,恍如初临的“秋霜”,犹带三分夏末的温润。
三候寒蝉鸣:夏蝉嘹亮的合唱渐次低哑,寒蝉断续而略带清冷的吟哦,便接了班。那声音里,仿佛藏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怅惘,让无端的思念也染上了季节的微凉。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南宋刘翰的《立秋》,写满了季节交替时的况味。夏夜的溽热悄然退潮,扇底的风,已在肌肤上织出丝丝细凉。自万里外赶来的季节气流,如同若有若无的信使,漫过窗棂。阔大的梧桐叶在风中相击,簌簌铺满石阶,倒像是天地在静静演算着“一叶知秋”的玄机。诗人以笔为锄,在静夜、新凉、满阶梧叶的画卷里,种下净阶的月、清光里的人——阶前落叶的静美,月下伊人的剪影,皆足以惊醒尘梦。此情此景,不正是一幅流动的“秋色赋”吗?
农谚说得恳切:“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田野,正走向一年中最丰盈的篇章。南方的早稻垂首待镰,北方的秋禾在土里使劲灌浆,晚稻的秧苗也趁着当口,稳稳挪进水田。立秋,是天道无声的号令,催促土地献出酝酿了整个盛夏的珍藏。故老言“春耕秋战”,粮秣丰盈的秋后,曾是沙场点兵时;乡间“秋后算账”的旧俗,也藏着收成落袋方能清欠的生计智慧。这“秋后”二字,承载着人间盈亏与征伐的重量,如“春秋笔法”,于简淡之中藏着万千丘壑。
时序入秋,敏感的悲观者笔下常流淌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萧瑟,或“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然。然而在民间烟火里,却升腾起一派朴素的欢喜。旧时汴京街巷,立秋日满市楸叶,妇孺争相剪作花样簪在鬓边;津门风俗,此日食瓜谓之“咬秋”,盼着能驱走泻痢。幼时记忆里,立秋更是“贴秋膘”的好日子——苦夏耗掉的气力,要靠一顿喷香厚实的肉食熨帖回来。如今虽不必刻意大补,却也懂得顺应天时,调和滋养,让阴阳相济,暗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古训。这顺应时节、调和身心的智慧,正是此季深藏的箴言。
立秋时节的大同,最是宜居之季。午间虽犹存30℃的余威,到了夜间便直落到15℃上下,分明就是“天凉好个秋”。大同的秋意,更在于那份独有的澄澈高远。天空急不可待地滤出沁人心脾的蓝,干净得像块新洗的绸缎。
文瀛湖的水面愈发开阔,倒映着闲云野鹤,澄澈得仿佛能照见千年古城的魂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原是在这里静静等候。生态公园的层林刚染上些许秋色,葱茏草木间已浮动着沉静的底色;带状公园的步道上,秋风过处,树叶沙沙,说着体己话,正是“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真意。
万物在秋风里舒展着最后的葱茏:原野上,玉米秆与碧草翻涌如浪;夜幕垂落,星子也似被这清爽招引,格外明亮。凭栏远眺,天地壮阔得仿佛能装下所有心事。此刻的大同,胸怀如洗,人心也像刚醒的好觉,豁然开朗。纵有千般烦忧,也被这飒飒秋风扫了去,只余下满身的神清气爽。
夏的绚烂正被天穹叠进画囊,树叶的每一次颤动,都在传递秋的私语。烦暑虽还流连,那潜行的清凉气息,确然已在路上。立秋,原是大地在炽热胸膛里埋下的一粒沉静的种子。它预示着:繁华终将沉淀为遍野的金黄,喧嚣终会酿成丰饶的醇厚。季节行至此处,便是在最深的燠热里,为我们叩响了通往清凉与收获的门扉。(董晓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