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与卞氏所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植是第三子,因为才华出众,深受其父喜爱,曹操曾有意立其为世子。可惜曹植在与曹丕争位中,失意落选。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先解除了曹彰的兵权,又逼曹熊自缢而死。由于争封世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今后会威胁自己的皇位,遂令大将许褚至临淄将曹植擒到邺郡。曹丕欲害之,于是限曹植应声作诗,以兄弟为题,但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曹植不暇思索,即口便占诗一首,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讽其兄相逼太急,这便是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大愧,放了曹植,但贬其为安乡侯,后又贬徙为东阿王。
经查证《三国志》曹丕和曹植的传记,并无曹丕逼曹植出口成诗的记载。但在《世说新语》文学门类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另一版本菽为豉)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估计也采用了《世说新语》的这段故事,不过对原诗进行了改写,将六句诗缩改为书中的四句诗。《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这些名士均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因此,《七步诗》的真伪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
曹植被贬之后结局如何,《三国演义》未再交代。查询《三国志》,在卷十九曹植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
这段话实际是在透露曹植的死因:曹植每次朝会时请求单独召见,讨论时政,希望能够得到重用,终未能如愿。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后,便凄然绝望了。当时的法律,对待诸侯国既已严峻,部属又都是粗粗无才之人,士兵给的也都是老弱病残,最多不超过200人。而曹植因为以前的过失,样样又减去一半。11年中竟然3次改变封地爵位,所以他常郁郁寡欢,于是生病去世了,死时年仅41岁。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才华,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散文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大同三国演义研究会一行同事在赴山东省东平考察罗贯中故里途中,顺道去东阿考察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鱼山村,始建于三国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为加强对墓园的保护,1993年东阿县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2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坐落于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墓旁有“子建祠”纪念馆,馆门两侧一幅对联十分简单却相当精彩:“帝家诗子,诗国帝王”。在纪念馆的展览材料中,意外发现曹植不仅是盛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梵呗音乐创始人、中国杂技艺术家。
纪念馆关于鱼山梵呗的简介为:鱼山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229年,曹植在东阿鱼山“改梵为秦”,制成了中国化佛曲——鱼山梵呗。故鱼山为东方佛教音乐的发源地,曹植为东方佛教音乐的创始人。2008年鱼山梵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经查有关资料,曹植的确在鱼山创作了梵呗。据《高僧传·经师论》记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意为编著)《瑞应本起》(佛经),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
可惜的是,到了唐代初期的时候,“其所传呗,凡有六契”,即流传下来的只剩下了6支曲子,“鱼山呗”已经大都失传。不料,1996年6月,日本东寺真言宗·中国鱼山参拜团来东阿鱼山参拜曹植墓。其间,日本一行僧人赠送了东寺创建1200年庆赞制作的《声明大全CD版》和《南山进流声明集》,其中包括《三礼》《中呗》等唱诵曲辞32首。据日本客人介绍,这就是当年曹植在东阿鱼山创作的梵呗,是1200多年前由日本僧人空海传入日本而流传下来的。已经失传的鱼山梵呗失而复得,可谓柳暗花明。
曹植对后世的另一大贡献是杂技,还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东阿杂技马戏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可见曹植对东阿杂技的深远影响。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已在东阿一带盛行。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这正是他当时表演马术的真实写照。1951年,曹植墓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一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专家分析,这应是曹植练杂技“跳丸”用的道具。
看罢纪念馆,众人沿山路拾级而上,登顶后发现鱼山的东南两侧分别有黄河和小清河两条河萦绕,风景极为秀丽,看来曹植给自己选了个好地方。
受《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影响,读者大多不喜欢曹魏人物,而曹植却是例外。客观地讲,曹操之所以最终选择曹丕,除曹丕年纪较长外,另一方面曹植的谋士杨修被曹操所杀也对曹植影响极大。
曹植与曹丕相比,曹丕属于政治家,而曹植显然书生气更浓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曹植不是曹丕的对手,不适合做帝王。对联的评价“帝家诗子,诗国帝王”,还是比较贴切。
文/刘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