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群众视角“一件事”出发,今年以来,平城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审前预审服务和审后延伸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创新性地在办事企业和群众证(照)办理前后的“迷茫期”上做文章,将“证照服务”落“细”、落“小”、落“实”,高效的审批质效让企业和群众分外暖心。
力做“智能证照的贴心管家”
“全程网办”压时限。该局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平台功能,企业登记注册、发票申领等环节在通过全程网办平台申请办理的同时,注销登记也全面开通全程网办通道,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全程网办半日办结率达99%;全面落实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流程,简易注销登记的公示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市场主体“新陈代谢”和“结构优化”全面提速。
“以核代证”免提交。企业、群众办事实现材料“免提交”,80项高频事项纳入改革范围,其中首批51项,第二批29项,涵盖市场准入、社会事务、卫生健康、涉农交通等重点领域,涉及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常用证照。自“以核代证”改革实施以来,已累计办理相关事项7197件。
“临期提醒”定“闹钟”。主动服务,制定《“证照临期”提醒服务制度》,对照许可证照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出需换证、延续的证照目录,包括取水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16类证照,在延期、更换证照到期前通过政府网站公示、电话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临期提醒,累计提供“闹钟服务”667个,最大化避免了群众证照过期带来的麻烦。
誓做“行业领域的万能行家”
“高效办成一件事”。把集成化审批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通过山西政务服务平台线上受理12类事项共4865件。特别是“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将出生医学证明出具、预防接种证办理等5件事整合为统一闭环流程,服务效能极大提升。如新生儿出生证件办理不用再填写表格,递交材料从10份递减到3份,办理时限从20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
服务项目“一条龙”。持续健全完善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一条龙”服务机制,用好“全代办”项目推进工作制度,对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介入、积极协调,以“容缺受理”“帮办代办”“联席会议”“现场审批”等强有力措施,实现项目手续办理“事串着事,证联着证”,有力推动了既下山酒店、城隍庙、瑞丰楼等文旅项目落地。
证照办理“全周期”。为了让企业和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办事指南的内容,一次性准备好所需材料,该局创新性地将文字材料以视频指导的形式广泛宣传。组建帮办代办队伍,对事项办理过程中有困难的企业和群众提供“手把手”的帮办导办。充分发挥综合窗口的增值化作用,开启政务服务“一线牵”模式,先照后证为办事群众理清“照后事项”,为办事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咨询、帮办、陪跑等“企呼我应”兜底服务。
甘做“企业群众的排忧娘家”
夯实“站在办事群众立场考虑问题”这一基础。以不能说“我不知道”,必须“熟悉业务,宣传政策”;不能说“不归我管”,必须“主动对接,精准服务”等“五不能五必须”为准则,坚持遇事多问一句、多想一步、多送一程,采取上门服务、事前辅导、跟踪服务等多种手段,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限时办结”等服务方式,做到一件事一次办,更好地满足群众“家门口”“一站式”需求。
抓住“站在办事群众视角发现问题”这一关键。建立营商环境“啄木鸟”工作机制,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观察点”活动,聘请10名营商环境观察员、政务服务体验官“找茬挑刺”;扎实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以办事群众视角感受政策“懂不懂”、流程“通不通”、服务“优不优”、体验“好不好”,补强短板,让群众体会到有速度、有温度的服务。
瞄定“站在办事群众角度解决问题”这一重点。结合“证照联办”清单内容,以“一件事”服务思维梳理形成“增值服务”全系思维导图,如在办理车用气瓶使用登记证时,通过询问税费、资格证是否办理等,在送上“服务清单”的同时,根据需要讲解、对接、引导、帮办,确保办事群众实现“人车合一”平安出行;在工程建设审批领域关键环节,事项合并,一次办结,制定《建设工程开工“一件事”方案》等,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