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平城区开源街道以“网格化摸排、分类化施救、动态化监管、温暖化帮扶”的“四化”工作机制为核心,构建起“底数清、救助准、监管严、服务暖”的全链条精准帮扶体系,初步实现了救助从“粗放覆盖”到“精准滴灌”、从“政策落地”到“精准赋能”的跃升。
网格化摸排——织密“神经末梢”,让底数“活起来”
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以“铁脚板+大数据”双轮驱动,打通困难群体排查“最后一米”。开源街道采取“上门访+数据筛”模式,一方面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按“一网格一清单”要求,对辖区居民开展“拉网式”入户走访,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单亲家庭等隐性困难群体,另一方面,强化部门数据协同,通过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反馈,今年上半年累计摸排0.38万人,锁定“隐形困难对象”10户,切实将“沉默的困难”转化为“可及的救助”。
今年4月,开源街道西河河村第一网格网格员入户走访时,发现一间老房内住着一位独居老人,经查,老人姓庞,丧偶(无子女),没有收入。网格员立即将此事反馈到村委会,村委会迅速启动“一次性告知”程序,帮助老人准备特困供养申请材料,很快完成审核确认。6月起,老人开始享受特困供养金。
分类化施救——打破“一刀切”,让救助“准起来”
针对群众困难成因复杂、类型多样的实际,突破传统“按收入定救助”的单一模式,建立“急难程度+致困原因”双维度分类机制,将救助对象划分为三类群体,匹配差异化救助方案,实现“精准滴灌”。
一类群体(突发性困难):聚焦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变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实施“急难型救助+临时救助衔接”机制。上半年通过复核的3户大病患者家庭中,1户癌症患者家庭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叠加临时救助金0.5万元,有效缓解了高额医疗支出压力。
二类群体(持续性困难):针对残疾、单亲抚养家庭等长期存在支出型困难的群体,建立“支出型救助”机制。根据家庭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护理费用)占收入比例,动态调整基本生活救助金标准。上半年,为129户支出型困难家庭调增低保金,平均每户每月增发133元。
三类群体(临时性困难):面向失业、修房屋等短期陷入困境的家庭,发放“过渡性临时救助金”。上半年,为2户因失业致困家庭分别发放临时救助金2190元,按730元/月的标准给予3个月帮扶,帮助其渡过“缓冲期”。
动态化监管——打通“数据壁垒”,让保障“实起来”
建立“数据比对+监督反馈”双向闭环机制,破解救助对象“只进不出”“动态调整滞后”难题。一方面,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系统和本地救助信息平台,定期对救助对象家庭收入、财产、车辆、房产等信息进行跨部门比对,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对象,同步纳入新增困难群体,另一方面,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救助监督热线,鼓励群众对“错保”“漏保”问题举报,倒逼救助公平。今年以来,通过动态监管累计退出不符合条件对象5户,新增符合条件的困难对象10户。
温暖化帮扶——延伸“服务链条”,让民心“暖起来”
坚持“物质救助+服务救助”并重,跳出“发钱发物”的单一模式,围绕“保基本、促发展、暖人心”目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帮扶体系。
建立“街道财政供养人员”一对一结对机制,每人联系1户困难家庭,上半年累计开展上门走访73次,动态跟踪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链接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展“定制化”帮扶,如为困境儿童捐赠学习用品,为残疾人进行无障碍改造,为独居老人提供爱心午餐、精神关怀等;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为契机,整合免费理发、健康义诊、各类公益活动等资源,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服务10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33个,让困难群众切实享受到多元化服务。
民泰社区工作人员在初次探访中,发现74岁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徐某行动迟缓、生活自理困难。社区工作人员耐心沟通后,了解到老人希望入住养老院集中供养的意愿,立即启动供养方式变更程序,很快完成了审批手续,5月老人顺利入住星晖老年公寓,激动地说:“社区帮我解决了大难题,现在吃饭、就医都有人管,社区的工作人员就是我的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