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泉乡甘河村整齐划一的田地。

西韩岭乡聚益果蔬采摘基地。

西韩岭乡要庄村谷子种植示范基地。
_b.jpg)
冯庄村金农育苗基地。

石头小栈。

北村村长势喜人的小西红柿。

技术员李根彪正在采摘香菇。

聚望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饲养的画眉驴。

瑞和致富种养专业合作社饲养的“溜达牛”。

西韩岭乡南村村容村貌。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乡村,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云冈区,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广袤的大地上蓬勃展开。近年来,该区立足资源禀赋,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以特色种养殖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筑牢根基 精耕细作结硕果
盛夏时节,走进云冈区广袤的田野,玉米、高粱等作物绿意葱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收成没保障,现在不一样咯!” 西韩岭乡谢店村的种粮大户李大爷笑着说。他脚下的土地,是云冈区2.1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一部分。曾经高低不平、灌溉困难的“望天田”,经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已成为集中连片、宜机宜耕的高产田。
在高效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技术的助力下,云冈区的农田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1万亩,8.6万亩膜下滴灌示范区里,一根根滴灌带蜿蜒田间,将水和养分精准送达作物根部。
为了实现粮食增产,云冈区还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同时,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半年,云冈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8.44万亩,同比增长1.05%。粮食产量连续十五年实现丰收,粮食安全根基愈发坚实。
如今,站在这里,目之所及,皆是希望。粮食 “十五连丰”的背后,是云冈区坚定不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必将继续书写粮食丰收的新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
特色种养殖 拓宽增收新渠道
清晨6点,阳光穿透高山镇的薄雾,罗家辛窑村万亩草场氤氲一片,300头西门塔尔牛走向坡地,“哞哞” 叫声与山雀鸣叫交织。7月5日,记者在云冈区瑞和致富种养专业合作社牧场看到,牛群在广袤的草地上溜达,毛色光亮、体型健硕。
该合作社 2020 年成立,专注生态养殖,如今存栏肉牛 300 余头,还在市里开设 “溜达姐” 直营店,每年售出约 60 头牛,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闭环经营。
无独有偶,在大同市聚望源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内,150多头画眉驴或低头吃草,或抬头张望。负责人雷荣介绍:“画眉驴是优良品种,个头大、抗病强、繁殖快。”如今,公司采用科学繁育方法,幼驹成活率达95%。从2023年70头基础母驴起步,现已发展到150头,计划2027年达500头规模,目标是建成千头级种源基地。
在云冈区,特色养殖奏响了致富的乐章。今年上半年 ,全区生猪存栏 4.583万头 ,出栏3.969万头;牛存栏3.314万头,出栏0.396万头;羊存栏8.558万只,出栏4.767万只;蛋鸡存栏73.525万只,出栏40.961万只。肉类、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 6525吨、5542吨、5.323万吨。
特色种植同样硕果累累。6月23日,在西韩岭乡北村的果蔬大棚里,果香四溢藤蔓沿吊绳攀爬,瓜果圆润饱满、色泽鲜亮。“这儿吊瓜好吃,我们专门从棚户区赶来。”正在买瓜的李向华说。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建成291座新型钢架温棚和两座育苗中心温棚。西瓜、香瓜等二十多种果蔬畅销北京、河北,年销售额超50万元。2024年北村集体经济收入612.34万元,户均收入5万元。
在口泉乡大路辛庄村,香菇大棚排列整齐。大同市恒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4年起便在此发展,技术员李根彪介绍:“这里地理环境适宜,种出的香菇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市场很抢手。” 凭借科学管理,合作社年产量达70万棒,130万斤香菇走向市场,经济效益可观。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效”,云冈区特色种植产业不断壮大。今年上半年,全区改造老旧日光温室75亩,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53亩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0.45万亩,产量5.13万吨,叶菜供应量占全市70%。此外,还积极创建草莓标准化示范基地。
文旅融合 点燃振兴新引擎
登秀美河山感受山峦青翠,在民宿小院仰望星空璀璨,邀三五好友听清风鸣蝉……“诗与远方”的惬意场景,在云冈区云冈镇石头村一一实现。
7月1日,记者来到这里的“石头小栈”,只见客房设施齐全,温馨舒适的房间布置与窗外环绕的青山美景相映成趣。游客李先生说:“这里独特的景致不仅令人赞叹,更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治愈。”
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先后在村内和大钟山山顶打造了“石头小栈”和“山顶民宿”,自开门迎客以来,已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之地。不仅如此,他们还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丰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谷子、马铃薯等农作物,还流转1000余亩土地种油菜花。此外,2MW分布式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可输送200万千瓦时绿电。
当然,这仅仅是云冈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抹亮色”,像北村村、云冈村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当中。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农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美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云冈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6月28日,记者来到西韩岭乡南村村,只见街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绿树成荫。“以前村里环境可差了,现在不一样了,村子变美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村民李大妈说。
据了解,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该村先后新修环村路2公里、铺设污水管道8500米、完成50000平方米外墙保温工作,安装巷道太阳能路灯88盏……不仅如此,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他们还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通过持续努力,南庄村将一时美变为时时美,一处美变成处处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高。
“窥一隅而知全貌”。2024年,云冈区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选点、分类施策”原则,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实现当地水环境的基本改善。先后投资了4251.08万元,在东韩岭村、北村、南村等地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不仅如此,还投资1.8亿元重点完善了2个精品示范村、15个提档升级村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绿野织锦,镌刻着躬耕者的指纹;沃土生金,跃动着新时代的脉搏。如今的云冈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云冈区正阔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本版撰文/闫昌 摄影/韩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