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之所以能够转弯,完全体现在文化力量的作用上,也就是说,文化的力量迫使历史长河转了弯。而文化(文明)是由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归根结底是人类牵动或作用着历史长河转弯。比如,发生在大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结局多数是建设性的,因此,也就推动了中国历史的正向型发展。下面取些例证作以粗浅分析:
【胡服骑射】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赵武灵王二十年)“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史记》卷43《赵世家》)同时就在地球的西端,之前不久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古波斯、埃及后,挥军东征,占领西亚、中亚,侵入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希腊文化逐渐流入印度河中上游。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卷43《赵世家》)。现大同地区正式划入赵国版图。“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赵武灵王见到林胡、楼烦人的轻衣小打扮后才开始脱去长袍等不利于征战的衣饰,跨上战马的。很明显,林胡、楼烦人成了他学习的榜样。林胡、楼烦人当年集聚在现今的察南和雁北,以游牧为生。他们生产方式落后,但胡人衣服轻薄便于骑马射箭,正是这种衣饰启发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很快易装,去掉长车,跨上战马,赵国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白登之战】白登,即今大同市东北七里的马铺山。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逐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史记》卷8《高祖本纪》)刘邦所率老弱残兵,被匈奴40万骑围于白登达七天七夜,兵尽粮绝,自言必死。但忽然间匈奴主冒顿“乃解围之一角”,将刘邦放走。当时匈奴人杀死刘邦,原本不费吹灰之力,冲上一匹马就可将刘撞死。刘邦死,从此汉家历史就得重写。但,此时的匈奴人却没有那么下手,是什么原因?是陈平的美人图和绫罗绸缎起作用?显然不是,那时的军中哪有这些东西,好像这些东西有备而来,专门为贿赂匈奴阏氏的。陈平的“秘计”显然荒诞不经。阏氏吹得枕边风显然是合理想像。倒是“两主不相因,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通鉴》卷11)正是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冒顿心甘情愿地将刘邦“放了一马”。在这个问题上冒顿扮演了正面的、理智的、建设性的角色。他不怕刘邦,但慑服于刘邦身后的汉人和汉文化。他知道自己的这一帮人成天骑马驰骋,下马后治理不了那么广阔的汉家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只得识时务放了刘邦,换来60多年的汉匈“蜜月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史家眼中的乱世,先是魏、蜀、吴三国分立。公元316年,西晋政权在持续混乱中宣告完结,紧接着“衣冠南渡”,司马氏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北方大片国土被五胡十六国分割,计约400年,华夏大地处于动荡与对峙状态,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却在此时,中国政坛杀出一匹黑马,是鲜卑拓跋氏以血肉之躯统一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收拾已经分裂的江山于一体。在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推动中国社会向着隋唐大一统的方向前进。
隋与唐开国皇帝本身就是汉人与鲜卑人的混血儿。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是独孤信四女儿,是周明敬皇后的妹妹,也是隋文帝文献皇后的姐姐(文献皇后是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信是鲜卑人,“魏氏之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有“七子七女,女皆优秀,一门三皇后”,大女儿嫁周明帝(宇文毓),四女给了李昺生李渊,七女嫁杨坚生隋炀帝杨广。人们常说隋唐王朝是半个鲜卑在治理天下。此话有理有据有根有源。到唐太宗李世民,妻长孙氏,生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夫君),长孙也是鲜卑拓跋种族的一支。
【雁门得救】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帝北巡狩,始毕率骑数十万,围帝于雁门。”(《隋书》卷67《裴矩传》)。隋炀帝被突厥军围困雁门达数日,不时有敌箭落于脚下。是嫁于启民可汗的隋宗室女义成公主告曰前线:后方又空虚,才使突厥罢兵。五月,突厥男女9万来降,启民可汗被安置到碛口(今内蒙乌盟境内),东突厥遂成为隋之属国。主动撤围,主动投靠,主动方又在少数民族。
【沙陀归顺】唐代末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唐政权名存实亡。沙陀是西突厥的一个小部落,贞观年间居住在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一带。唐宪宗时,酋长朱邪尽忠,朱邪执宜为吐藩所逼“乃举其族七千帐东迁”,先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再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后“诏处其部盐州”(今陕西定边),大约在九世纪沙陀部进入大同地区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大同市西南),有骑兵一万,号沙陀军。沙陀军勇敢善战,在义成军节度使康承训部下充先锋,颇有战功。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姓名为李国昌、赐其子为李克用,为“云中牙将”。公元881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唐僖宗逃到西川躲避。李克用父子率沙陀和鞑靼三万入关中,数败农民军。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兵败,退出关中。唐封李克用为陇西郡公,不久又升任河东节度使。李氏父子率沙陀军挽救唐王朝于既倒。
大同金戈铁马,战将良多;风物所萃,名人辈出。有的彪炳史册,有的史留鄙行。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世纪中叶的60余年间,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石敬瑭的,是五代后唐主李嗣源女婿,为了夺取帝位,竟然无耻割让燕云十六州(山前七州,山后九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岁贡帛三十万匹、黄金三十万两,向契丹称臣,恬不知耻地当起儿皇帝。燕云十六州的被割让使我山右屏障尽失,而辽、金、元三代统治者后来相继取得南攻胜利,应该说据以燕云十六州为跳板发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辽保大四年(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入党项部,为金兵追击,在投宋的路上,于应州新城东六十里被金完颜娄室俘虏。八月送金,被金封为海滨王,辽至此灭亡。而当时大同人民曾目睹了“终见降王走传车”历史一幕。
宋钦宗赵桓被掳路过大同(这一路线为史之一说)。公元1127年3月,宗翰(本名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押解宋钦宗北归,经郑州,取道代州而至云州。另由宗望(即翰离不,阿骨打之“二太子”)押解徽宗赵佶走山左冀中大道。钦宗率后妃等赵家千余人花枝乱颤、一路颠沛,苦寒备尝,在云州(金大同)住有时日。赵构的母后韦氏被扣留,又给他生了两个“胡孩儿”。赵桓等之后被押至燕京,备受折磨,于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而死。
元朝前期,大同仍为西京,为西京路治。至元二十五年,大同有45900多户,128500人,仍不失为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之命出巡外省,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马可·波罗游记》,陈开发、戴树英等合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1年12月第1版)。
明英宗被俘,又称“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四年八月初三日在大同停留一天后返京,大宦官王振借机邀朱祁镇“驾幸其第”以炫耀乡里,南行未走紫荆关(今河北易县境内)而要东过蔚州。瓦剌首领也先率大队骑兵尾随其后,闪击而来,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在距怀来卫城仅二十里的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境内)被也先俘虏,明朝西征大军五十余万人马全军覆没,公卿官员自英国公张辅、尚书邝野而下五十余人除自杀殉难者外,多死于瓦剌军队的马蹄和刀剑之下。从臣中只有肖惟慎、杨善敏数百人逃回北京。更为不可思议的是,瓦剌部首领也先又重演了一回“捉放曹”,竟将朱祁镇又活着放回北京。这位只“记吃不记打”的明英宗二度登上皇帝宝座,他复辟后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杀死挺身护国的兵部尚书于谦。明王朝自毁长城,也先可谓老谋深算。
【俺答受封】明朝后期,明与鞑靼部关系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戏剧的主角是俺答,俺答又译为阿勒坦,蒙古族,我国北方鞑靼部落首领。明穆宗隆庆年间,俺答的孙子拔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带妻拏8人逃到大同,宣大总督王崇古奏请穆宗,封拔汉那吉为指挥使。俺答见自己的孙子不但没有被杀,反而被封官很受感动,于是要求封贡和互市。明王朝接受俺答的请求,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大同府的得胜堡、偏关和宣化府的张家口各开一个互通贸易的马市。化干戈为玉帛,变敌对为睦邻,这种可喜可贺的局面大约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后人有诗赞云:“天王有道边尘静,上相先谋马市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
有关书名中的“平城”。“平城”是大同的古名。大同,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建置古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名称共有33个,如云中、恒安、云内等等,名称叫的时间最长的是大同(辽重熙十四年,公元1044年始称)。到目前为止计达980年。其次,则为平城,称呼达723年,直到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公元577年)才又改称新名。北魏平城时代正是鲜卑拓跋精英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舞台上尽显风流、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故本书名之。
(本文为《历史长河在平城转弯》一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