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文旅
科技解码让千年石窟重放光芒
时间:2025年11月07日 | 来源:大同日报

——走进云冈石窟第7、8窟
本报记者  赵永宏

  今年5月,为响应国家文物局“预防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全面的文物“体检”与数字化保护工程,云冈石窟中尤为珍贵的第7、8窟暂别游客。经过5个月的精心修复与深度研究,这两座承载着北魏王朝辉煌记忆的石窟,于10月27日以更加鲜活的姿态重新向公众敞开怀抱。始建于北魏中期的第7、8窟,不仅是云冈石窟艺术巅峰的杰出代表,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璀璨见证。日前,记者走进第7、8窟,在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中感受古老造像在当代科技赋能下焕发出的崭新光芒。

  千年造像   精雕细琢  

  在刚刚重新开放的第7、8窟内,景象令人动容:游客们或高举相机,凝神捕捉每一尊千年造像流转千年的神韵;或簇拥着讲解员,沉浸于一段段生动传奇的历史叙事之中。在这里,沉睡的历史被唤醒,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身为可触、可感、可对话的立体艺术杰作,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虔诚与智慧。

  步入第7窟,后室南壁一组特殊的造像“组合”会瞬间攫取游客的目光——六尊姿态优雅、雕刻精美的人物造像。她们单膝跪地,双手在胸前十字交叉,面容恬静,形态端庄,其脸部塑造完美契合古代对女性美的经典定义,婉约中透着力量,柔美中蕴藏风骨。1933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与夫人林徽因女士踏访云冈,在第七窟内与这六位“供养天人”相遇,她们那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学者。由此,这个洞窟也被后世亲切地誉为“六美人窟”,平添几分人文温情。

  第8窟后室明窗西侧的一尊菩萨造像同样令人过目难忘。据云冈石窟资深讲解员陈琛细致描述:“这尊菩萨造像极为独特,她细眉长目,是典型的柳叶弯眉,面颊上还雕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最为罕见的是,她是云冈石窟中唯一一尊露齿微笑的菩萨,八颗牙齿清晰可见,笑容自然而富有感染力。”不仅如此,菩萨头顶的半月形花冠雕刻极为繁复精致,丝丝长发如流水般由耳后披散至双肩,整体造型美观匀称。其脸部形态饱满丰润,细节处的棱角干净利落,展现出北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与独特的审美追求。

  据了解,云冈石窟第7、8窟位于石窟群中部,是云冈石窟中期洞窟最早开凿的一组双窟,窟内四壁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均衡的构图理念,分层分栏布龛雕像,窟顶雕平棊藻井,将中国建筑艺术与佛教造像有机融合,新颖独特。

  科技解码  永续传承

  为攻克大型三维立体文物色彩信息采集的世界性难题,云冈石窟第7、8窟此前实施了为期数月的临时封闭,集中开展了一项前沿的数字化工作——三维高光谱扫描。这项技术,如同为宏伟的石窟拍摄了一张前所未有的“高清立体照片”。那么,这项尖端技术究竟如何为石窟的色彩研究、虚拟复原乃至长期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丽红介绍,在过去,高光谱扫描技术大多应用于二维平面文物,如古代壁画、珍贵书画的“光谱体检”,能够非接触式地分析颜料成分、发现隐藏信息。然而,面对像云冈石窟这样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表面极不规则的大型三维石刻群,如何进行完整、精确的色彩与光谱信息采集,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盲区和挑战。此次,云冈研究院联合国内顶尖高校,组建专项科研团队,经过潜心攻关,成功研发出专门适用于大型立体文物的三维高光谱扫描设备与处理方法,终于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

  在普通人眼中,石窟的某些区域可能只是质朴的岩石原色,或是一片斑驳的灰色。但在高光谱技术的“火眼金睛”下,这些看似平凡的表面却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秘密——千年前工匠们描绘的、如今已肉眼难辨的绚丽色彩密码。高光谱技术能够捕获人眼无法感知的广阔电磁波谱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精密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看见”那些早已褪色甚至完全消失的原始颜料痕迹,精确识别颜料种类,追溯其来源,甚至为未来的精准修复和虚拟复原提供无可替代的科学依据。

  三维高光谱技术的成功应用,究竟能为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带来哪些实质性的突破?这项创新成果又是否具备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其他同类文物保护的潜力?这背后,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路径。

  李丽红介绍,本次技术应用的目标远不止于解决眼前的色彩分析问题,更着眼于为石窟的未来保护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精确的“数字档案”。“我们基于三维高光谱技术,对第7、8窟的色彩进行全面、精细的研究与分析。在项目后期,我们着手建立该洞窟的专属‘光谱数据库’‘颜料色彩光谱库’以及‘病害特征数据库’。”李丽红进一步解释道,“最终,我们将整合三维几何信息与高光谱数据,构建洞窟的‘全息数据档案’。这份珍贵的档案,将成为未来所有保护修复工作、学术研究以及高水平数字展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数据支持。”

  在李丽红看来,这一突破意义深远,它意味着,即使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石窟本体可能因自然力而继续缓慢变化,但其最详尽的形态与色彩信息将被永久保存下来。这不仅为监测文物变化提供了精准的平台支持,也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欣赏乃至在虚拟空间中“重建”文化遗产的无限可能。

  正如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中心主任宁波所言,科技为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去读懂、去呵护先人留下的无价瑰宝。云冈石窟第7、8窟的重新开放,不仅仅是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与游客的福音,更是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迈出的坚实而具有示范性的一步。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千年文明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穿越时空,与我们,也与未来,进行着一场永不落幕的对话。

责编:赵喜洋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栏目推荐
用色彩点亮彩色的大同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绝美!大同火山群现云海日出盛景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