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研究院相关人士应邀参会
(记者 赵永宏)10月25日,第四届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举行。来自全国60余家机构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广元,共同探讨新时代石窟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闫丁,云冈研究院研究馆员、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赵昆雨应邀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推动石窟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由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广元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联合主办,中铁科研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承办。
会上,专家学者聚焦石窟寺保护核心议题,深入研讨科技保护前沿方向,重点围绕水害治理、风化防治等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区域考古新发现、文化交融研究成果展开交流;聚焦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明确其需贯穿石窟寺考古全流程,保障考古记录科学性,推动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会上,云冈研究院科研办主任郭静娜作了《北魏平城时代生死观的构建与表达——基于墓葬与石窟的双重考察》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北魏平城时代生死观从“汉代升仙”向“佛教往生”转型,墓葬中传统升仙元素(如镇墓兽)与佛教符号(如造像碑)并存,云冈石窟造像(如弥勒上生题材)体现了“往生净土”观念,反映了拓跋鲜卑汉化与佛教中国化的交织。其学术贡献在于首次从“墓葬—石窟”双重视角解读北魏生死观,拓展了石窟寺研究的思想文化维度,为理解中古时期思想变迁提供了物质证据。
同期举办的“赓续文脉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成果展”,通过实物、数字影像、档案、复制品等多种形式,集中呈现了黄河流域9省区35家文博单位、合作院校、科研单位的千年石窟瑰宝与前沿科技成果。云冈石窟取得的保护成果,即是跨区域协作+科技赋能的“中国模式”的创新实践。
据悉,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自2022年成立以来,秉持“守护遗产、传承文脉”的初心,已成为推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石窟寺学术研究、技术攻关、活化利用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传承中华文明基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