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中秋节,既有北方过节的热闹劲儿,又藏着晋地人家代代相传的细腻讲究。从街头巷尾的习俗仪式,到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家宴,每一处细节都裹着对“圆满”的执念。
大同人的中秋家宴,从来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实打实的“硬菜当家”,每一道菜都藏着对家人的心意,也透着晋北饮食的豪放。头一道必是大同烧麦,这可不是寻常早餐的小烧麦。中秋家宴上的烧麦个头足有拳头大,皮薄得能透出里面的馅料——羊肉末拌着本地的沙葱,再掺上少许姜米提鲜,上笼蒸得面皮发亮,咬一口,汤汁顺着嘴角流,鲜得人直眯眼。长辈们总说,烧麦的褶子要捏够十八道,像极了月亮的光晕,吃了才算团圆。
接着上桌的是浑源黄芪炖羊肉,这是塞北人中秋补身的“标配”。羊肉切成大块焯水后,和浑源特产的黄芪、葱段一起下锅慢炖,不用过多调料,只靠羊肉本身的油脂和黄芪的甘香碰撞出滋味。炖好的羊肉软烂不膻,汤头呈琥珀色,舀一勺喝下去,暖意从胃里直传到脚尖,恰好驱散深秋的凉意。
素菜里最不能少的是家常拌粉,家里基本都是一大盆起步,吃多了大肉,这一口拌粉真的是清利爽口,淋上陈醋、蒜泥和少许香油,入口清爽带点微酸,刚好解烧麦和羊肉的腻。
月饼自然是不能少的,和南方的苏式、广式月饼不同,这里的月饼是“胡麻油月饼”,饼皮用胡麻油和面,酥得掉渣,咬一口满是胡麻油的香气。全家围坐时,每人一块,就着月光慢慢吃,聊着家常,中秋的团圆味,便在这烟火气里落了地。
大同的中秋没有繁复的规矩,却把对家人的牵挂、对生活的热望,都藏在了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与滋味里。这便是塞北古城的中秋,粗粝又温暖,热闹又踏实,像那轮挂在城墙之上的月亮,年年岁岁,照亮每一张盼团圆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