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2025——2026年度重点课题立项名单,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林洁老师申报的《人工智能视域下广灵剪纸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课题成功入选,为学校科研工作再添佳绩。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同师专以提升办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教研模式为主线,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大力加强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研机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1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筑牢科研发展根基
大同师专始终将课题研究作为提升教师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抓手,全力构建高水平科研新格局。一方面主动设立校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选题攻关,组建跨学科、跨系部的科研团队,促进科研力量整合;另一方面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实践案例编写成教材完善教学课件,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这种“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行业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随着科研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校科研成果显著增加。2024年,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课题、论文申报及评选,收获了丰硕成果。其中发表期刊论文98篇,出版学术论著16部,规划教材5部,获授权专利5项;省级课题立项32项,结项13项。这一系列的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实力,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以体系建设为重点
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为全面推进科研工作,该校锚定优势专业定位,构建“内涵建设——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研工作体系。在内涵建设上,聚焦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完善学术研讨常态化机制,重点开展项目选题规划、课题申报指导及精品课程培育推广;在成果转化上,建立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推动科研成果向实践项目、社会服务转化,实现科研项目的落地;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发配套课程、编撰专项教材、优化教学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科研工作体系的构建,既显著提升了教学资源质量与教学水平,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该校进一步探索科研发展新路径,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理论宣讲、科研培训等,助推教师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建立配套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对获批课题的团队给予资金支持与荣誉表彰,将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以双向交流为模式
强化科研队伍建设
该校立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落脚点,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教育科研核心理念,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突破的有机融合。通过该理念的践行,不仅帮助教师明晰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更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与方法,促进其专业化成长。此外,学校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模式,大力推进对外合作、项目建设及课题申报等工作,持续强化教育科研后备力量储备。通过邀请校外专家举办系列学术讲座与学术年会,既切实解决了部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拓宽了其学术视野。
今年以来,学校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题攻关能力。各系部还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让科研学习更贴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切实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未来,大同师专将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提升科研服务效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以体系完善、管理升级、人才支撑的协同发力,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现质的提升,迈向新的台阶。
记者 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