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越来越重视,日常使用的陶瓷碗、盘等餐具的安全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记者通过走访市场,咨询专业机构及技术人员后了解到,陶瓷工艺的类型会直接影响陶瓷餐具安全性,釉下彩工艺产品安全性虽显著优于其他工艺,但带有金属线装饰的瓷器若材质不合格,也可能存在重金属析出的风险。
“陶瓷餐具的一个重要安全指标在于重金属溶出量。铅和镉这两种物质的长期摄入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骨骼健康。”在怀仁市某瓷器厂工作的李技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施釉工艺的陶瓷餐具,重金属溶出风险差异巨大。
“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的核心区别在于图案颜料与釉层的位置关系。” 李技师解释,釉下彩工艺是先在未经烧制的陶瓷生坯上绘制图案,再覆盖一层透明釉料,最后经1200-1380℃高温烧制而成。高温烧制过程中,透明釉料会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将颜料完全包裹在釉层之下,即便日常使用中接触醋、酱油等酸性物质,或经微波炉加热,颜料中的重金属也难以析出。而釉上彩是在烧制完成的白瓷釉面上绘制图案,再经700-850℃低温烤烧固色,颜料附着在釉层表面,长期使用,餐具表面的摩擦、侵蚀会导致颜料脱落,重金属随之进入食物。
在我市东信广场一家陶瓷品店铺的零售区,记者看到货架上陶瓷餐具的产品标签上,基本都未明确注明技术类型,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其到底使用了何种陶瓷釉面工艺。部分售价低于20元/个的碗、碟仅标注了“陶瓷餐具”字样。多款印有复杂花纹的碗、碟,经触摸确认图案存在明显凸起感,属于典型的釉上彩产品,但包装上未提示“避免接触酸性食物”“不宜微波加热”等警示语;在沃尔玛、永辉等商超,如果消费者选购了某件陶瓷产品,可以直接拿着单品前往吧台结账,而印着制造工艺信息的外包装则通常会被消费者忽略掉。某超市导购员坦言:“大多数消费者买碗只看样式和价格,很少问工艺,我们也不会主动介绍,毕竟釉上彩图案更鲜艳,销量比釉下彩好。”
除了陶瓷的工艺类型,陶瓷餐具边沿的金属线装饰其实也暗藏安全隐患。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陶瓷餐具的口沿处会绘制有金属边,这类产品因外观精致而为不少家庭所选择,但部分劣质餐具使用的金属材质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重金属析出风险。“这些不合格产品的金属线大多采用铅锑合金材质,而非食品级无铅合金。” 我市一位资深陶瓷烧制技术专家告诉记者,铅锑合金的熔点低、流动性好,便于批量生产,成本仅为食品级无铅合金的五分之一,因此被不少小作坊式企业采用。但铅锑合金稳定性差,在接触酸性食物或经高温加热时,铅、锑等重金属会快速析出,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那么,面对陶瓷餐具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消费者该如何选购?记者通过采访总结出三点实用选购技巧:第一,看工艺优先选釉下彩,釉下彩餐具的图案被釉层包裹,表面光滑平整,用手触摸不到图案的凸起感;第二,看包装标识查安全标准,包装上应清晰标注“食品接触用”“GB 4806.4-2016” 字样;第三,莫贪便宜,警惕“美丽陷阱”,一套合格的釉下彩陶瓷餐具(4碗4盘)生产成本通常在80元以上,市场售价多在120~300元。低于此价格区间,消费者需谨慎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