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2026年民生实事建议,这一活动如同一场春日邀约,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幸福大同的“执笔人”。这场覆盖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15个领域的民意征集,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增进民生福祉”要求的生动践行,更是大同以民生温度丈量发展高度的生动诠释。
民生实事的精准度,源于民意征集的广度。从市内的直拨电话到全国范围的长途呼叫,从电子邮件的即时传输到纸质信件的鸿雁传书,8种征集渠道构建起“全方位、无死角”的民意网络。这种问计于民的做法,体现了我市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入践行。正如2025年安排实施的100座公共卫生间品质提升工程、城市立体绿化及口袋公园建设项目等民生实事,那些看似细微的民生诉求,恰恰是幸福生活的“刚需”。
民生实事的含金量,植根于发展积累的厚度。市民积极为民生“提要求”,底气来自城市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我市坚定扛起“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使命,加快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新能源加快发展,算力产业持续做大,文旅持续火爆,精品农业渐成气候,上下游产业欣欣向荣。与此同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这些发展成效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实力将更多民意诉求转化为实景画卷。
幸福大同的新图景,需要全民参与的热度。民生实事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干群同心的“合唱曲”。多年来民生实事落地的经验启示我们,从“民意清单”到“实事清单”,再到“成效清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群众的深度参与。当市民为老旧小区改造建言献策,为社区养老服务出谋划策,为公共交通优化贡献智慧,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建议就会成为民生实事的“源头活水”。
从御河之畔的生态修复到校园里的琅琅书声,从医院的便民窗口到社区的养老驿站,民生实事的落点或许微小,映照的却是城市发展的价值坐标。当万千民智融入政府决策,当无数期盼转化为具体行动,新一年的大同必将收获更多“民生惊喜”,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幸福生活的画卷愈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