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峥嵘岁月载入史册,80年,昔日战场换了人间。那段浴血奋战的抗战岁月,永远是国人心中不能忘却的纪念。聚焦抗战遗存,讲述抗战故事。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相遇·大同》推出抗战特别篇视频节目,这一期,我们打开一根华表背后的家国记忆。
在大同兴国寺北面伫立着一根历尽沧桑的石华表,顶端“朝天吼”神兽,远望守卫,诉说着一位抗日名将的家国往事。徐永昌(1887—1959)出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还在襁褓中时就随父母迁居大同,自此这片土地成为他苦难童年的见证地,也是他功成名就后魂牵梦萦的故乡。当时徐永昌的父亲徐庆在鼓楼西街粮店当磨倌,全家生活困顿,迁居不到一年,生母赵氏病逝,父亲续娶寡居张氏。随后继母所生子女及父亲在数年内相继离世,13岁的徐永昌自此成为孤儿,流落街头乞讨。1900年8月,慈禧与光绪西逃途经大同,徐永昌有幸被书记官徐椿龄在街头收留,这一偶遇成为他脱离贫苦、走向军旅的起点。在那个战火飘摇的年代,徐永昌凭借勤奋与天赋,考入北京陆军大学,逐步从基层军官成长为职业军人。军阀混战时期,积极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期间,他成为抗战中枢地区核心人物。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日本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的最终胜利。
1932年春,时任山西省主席的徐永昌专程返回故乡大同,历经数日搜寻,在兴国寺附近找到父亲下葬时的标记“绀色卧牛石”,遂决定在此修建父母合葬墓。墓地为馒头形制,以汉白玉包镶,墓前立3开门石牌坊,上书“白云在望”,牌坊后方竖立两根石华表,顶端雕有“朝天吼”神兽,整体建筑群命名为“忠厚堂”。20世纪50年代后,兴国寺徐氏墓地遭拆除,原址被现代楼房取代,仅存单根华表,另一根华表仅剩柱础。2017年徐永昌的嫡孙徐良治曾回大同寻根,在一根华表处深深祭拜,至此,这根华表便成为徐永昌与大同血脉相连的唯一地面遗存。
华表无言,忠魂长在。从孤儿到抗日名将,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签下降书的一刻,终结了甲午战争以来半世纪的民族屈辱史。而这根华表,寄托着游子的家国情怀,彰显出民族大义的坚守,更是现今和平教育的重要物证,如灯塔般照耀着我们不忘历史、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