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运城市绛州澄泥砚亮相山西非遗消费季大同市集。这方取料为汾河河泥,历经10余道纯手工工序,仅以30%成品率、8%精品率出窑的珍品,以婴儿肌肤般的温润质感与“出水不枯、滋润胜水”的特性,尽显千年匠心,成为现场一大亮点。
澄泥砚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自中唐起成为历代贡品;然而,其制作技艺在明末清初失传。20世纪80年代初,运城市新绛县版画艺术家蔺永茂与其子蔺涛致力于这一技艺的抢救和恢复,重新复原了关键工艺,让这门“千年陶砚”技艺得以延续,成为山西非遗“活态传承”的典型代表。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位前,一方方形态、颜色各异的澄泥砚静静陈列:“金玉满堂”砚以荷叶为形,灵动鱼儿穿梭叶间,借“鱼”谐音传递美好祈愿;“云水相依”砚云纹与水态相融,恰似恋人依偎,是爱情的诗意象征;蛇年的“巳巳如意”砚雕刻精巧,把生肖意趣与美好祝福凝于方寸之间。
绛州澄泥砚传承人李文斌说,澄泥砚制作工序繁复,每一道都是精细打磨,单是澄清过滤就需反复筛洗400多遍,揉泥时要反复进行200多次拍揉。“入窑一色、出窑万千是绛州澄泥砚的神奇窑变特质。入窑时,泥坯都是统一的红褐色,但因烧制时火候、窑位等细微差别,出窑后能呈现出赭红、墨黑、豆青等多样色泽,如今一方砚台最多能兼具五种颜色。”李文斌说。
展位前,不少游客围拢上来,饶有兴趣地聆听李文斌的细致讲解。“这手艺太神了,果然是名砚。”看着眼前的场景,李文斌笑着说:“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手艺人坚守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