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腰上起了一片疹子,又疼又痒,是不是过敏了?”近期,在市五医院皮肤科门诊里,类似的咨询量明显增加。该院皮肤科主任常桂香指出,这类症状多与带状疱疹相关,尤其冬季气温下降、人体免疫力减弱,该病进入高发期。不少患者因误判为过敏或普通皮炎延误治疗,甚至留下长期神经痛,需格外警惕。
认清“腰缠龙”:疼痛先于皮疹,这些信号别忽视
“带状疱疹民间常叫‘腰缠龙’,但它并非只长在腰部,胸背、头面、四肢都可能发病。”常桂香介绍,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人初次感染该病毒时多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如劳累、感冒、老年体弱、患有慢性疾病等)时,病毒会再次活跃,沿着神经侵犯皮肤,引发症状。
她特别提醒,带状疱疹的典型特点是“疼痛先于皮疹”,约半数患者在出疹前1~3天会出现局部皮肤隐痛、刺痛或烧灼感,容易被误认为是“肌肉痛”“神经痛”“胃病”甚至“心绞痛”。
待皮疹出现后,可看到沿身体一侧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的红色丘疹、水疱,水疱不破时像“串珠”,破裂后可能继发感染,整个病程约2~4周。但需注意,免疫力极低的人群(如肿瘤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出现皮疹广泛分布的“播散型带状疱疹”,需紧急就医。
治疗关键:72小时内干预,降低神经痛风险
“带状疱疹治疗的核心是‘抗病毒+止痛+保护神经’,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尤其是发病72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能显著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常桂香主任强调。
她解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会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加巴喷丁)等,既能缓解急性期疼痛,也能减少神经损伤;同时还会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帮助受损神经修复。
“很多患者存在误区,觉得皮疹消了就好了,其实疼痛是否缓解才是关键。”常桂香主任说,部分患者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治疗不及时的人群,皮疹消退后仍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她建议,即使皮疹消退后仍有疼痛,也需继续复诊,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激光治疗)等方式控制疼痛,避免病情迁延。
此外,她特别提醒,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疹期间需做好隔离,避免接触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及孕妇,防止病毒传播引发水痘。常桂香主任强调,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皮肤疼痛,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早识别、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带状疱疹带来的危害。 (孙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