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5年降压药,没想到切个小腺瘤就全好了!” 刚拿到复查报告的张阿姨难掩激动——她的血压从160/100mmHg稳稳降到了120/80mmHg,兜里再也不用揣着降压药。让她改写命运的,正是大同新建康医院近日高血压门诊开展的高血压病因筛查项目。该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标准化流程,为高血压患者打造 “从查因到治疗” 的全链条诊疗服务,推动高血压诊疗从 “对症控制” 向 “对因根治” 升级。
不是所有高血压,都得一辈子吃药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就是‘终身病’,只能靠吃药压着,其实不少是‘假高血压’——病根藏在身体别的地方。”大同新建康医院高血压门诊孟晓红主任解释,就像家里水管压力大,可能是堵了也可能是阀门坏了,光关总闸没用,得找到问题在哪j里。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3亿,其中5%~25%存在明确的继发性病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性高血压、肾上腺腺瘤等。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筛查体系,这类患者的检出率不足1%,多数人长期接受 “盲目降压” 治疗,不仅血压控制效果不佳,还可能因病因未除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持续受损,增加心衰、卒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这正是我们启动项目的核心原因。” 孟晓红介绍,门诊联合内分泌科、心内科、泌尿外科、睡眠科、神经科、影像科、检验科、营养科及减重门诊等多个科室组建专项团队,制定标准化筛查流程,就是为了让更多高血压患者找到 “血压高的根源”。项目还得到了北京阜外医院的技术支持,引入了国内领先的病因筛查技术与诊疗理念,确保筛查精准度与治疗规范性。
张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吃了3种降压药血压还不稳,筛查时先抽了几管血,发现醛固酮这个指标特别高,再做 CT一看,肾上腺上有个黄豆大的腺瘤。泌尿外科医生帮她切了腺瘤,才一个月血压就正常了,药也停了。
这几类人,赶紧去做筛查
“不是所有人都要查,但有几种情况必须警惕。” 孟晓红列出了 “高危信号清单”,符合任何一条都建议到医院筛查:
吃药不管用的 同时吃3种降压药(含利尿剂),血压还是降不到140/90mmHg以下;
年纪特殊的 30岁以下就查出高血压,或者60岁后突然血压飙升;
伴随怪症状的 经常乏力、腿软(可能是低钾),或者体检发现肾上腺上有结节;
血压 “过山车” 的 平时控制得好好的,突然就失控了,或者白天正常晚上高。
22岁的小刘就因 “怪症状” 查出了问题。他总说头晕,检查血压高达180/100mmHg,吃了药也控制不佳。筛查时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他夜里 血压根本降不下来,再查睡眠监测,原来是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时老憋气导致血压飙升。佩戴了呼吸机后,血压慢慢就正常了。
筛查不复杂,就分三步走
很多人担心筛查麻烦又花钱,孟晓红说,其实高血压病因筛查过程很简单,项目采用 “阶梯式精准溯源” 模式,分为三步,大多数患者不用住院:
第一步:基础检查(抽个血、测个尿)
先查血常规、生化指标,重点看血钾高不高,再测 “醛固酮 / 肾素比值”—— 这是找肾上腺问题的关键指标,抽一管血就能出结果。像张阿姨就是这个比值异常,才锁定了腺瘤。
第二步:精准定位(戴个仪器、拍个片)
如果基础检查有问题,就用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戴个手机大小的仪器在身上,正常上班睡觉,能记录一昼夜的血压变化,连 “白大衣高血压”(一到医院就紧张血压高)都能揪出来。怀疑肾脏或肾上腺有问题的,再做个CT或MRI,可以精准找到病变位置。
第三步:多学科会诊(各科医生一起想办法)
内分泌科、心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睡眠科、神经科、营养科、减重门诊医生会坐在一起,结合检查结果制定方案:是切腺瘤、放支架,还是调整药物,确保对症。
早筛查,省钱还少遭罪
“别觉得筛查费钱,漏诊才真的亏。” 孟晓红帮大家算了笔账:如果继发性高血压没有及时发现,10年后可能引发中风、肾衰竭,光透析一年就是一大笔花销,还可能落下残疾。而早期筛查加治疗,大多花几千块就能根治,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
对年轻人来说,病因筛查更能改写人生。22岁的小刘要是没做睡眠监测,可能一辈子要靠降压药续命,还面临猝死的风险。现在他不仅摆脱了药物,还能正常生活。
据了解,该院高血压门诊自开启以来,依托多学科协作(MDT)和智能化检测技术,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从病因诊断到个性化治疗的全流程服务。项目运行半个月以来,已经为200余人做了筛查,其中为10%的患者明确了病因,部分患者通过针对性治疗实现“高血压治愈”。
高血压患者必须通过全面检查明确病因,这不仅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还能预防并发症、优化用药安全性。单纯依赖降压药而不查因,可能掩盖潜在的疾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孟晓红建议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找到病因源头,精准施治,并坚持长期规范的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