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经历了一些糟糕的事情,比如一出门忘了拿家门钥匙,比如老板因为你工作疏忽,面对一众同事对你一顿指责……这或许还仅仅是一些日常不愉快的小事。那么,如果有一段时间你都感觉自己不顺心、情绪低落,但又无法向任何朋友及家人倾诉。如果这时有人突然冒出来说“振作起来”“不要那么消极”“都会好起来的”……这些话乍听能量满满,好像是给予鼓励,但你当时真的能够感觉好些了吗?也许那样的劝慰会让你显得更加孤独,更有挫败感。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种“有毒的积极性”伤害过。这种“轻描淡写、浮皮潦草的安慰”看起来闪亮耀眼,不易被察觉,实则却在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
美国人蔡斯·希尔花费10余年时间写了《有毒的积极性》一书。他以自身经历书写出“积极”当然不是坏事,但当它变成一种压力甚至是道德标准时,就可能变了味。
20多岁的时候,作者的生活几乎被“消极想法”掌控,失业及和女朋友分手,也失去了对自己的认知,希尔觉得自己软弱无能和极度自卑。同时,他也不断劝慰自己“想开点儿”“无论如何,世界总有阳光”……但自我的正面疗愈并未解决实际问题。之后,他开始过度饮酒,日益肥胖。再听到有人对他说“你要知足常乐”的劝慰时,他的逆反心理便油然而生。也因此,他慢慢意识到问题可能出自“积极”本身,并常年展开对不同心态和消极思维的研究。希尔总结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毒的积极性”的常见迹象:
1、掩饰自我感受,不懂如何表达;
2、自我否定,忽视客观问题,认为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应该的”;
3、被他人影响,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内疚;
4、缺乏同理心,不去倾听他人的难处;
5、对事情只进行理性分析,忽视真实的感受;
6、因为消极情绪受到他人的羞辱后,陷入自我怀疑;
7、一遇到困难,不关怀自己,只对自己重复积极肯定语等等。
看了以上这些情形后不难发现,在这些“有毒的积极性”中存在一个规律——我们越逼自己赶快振作起来,越无法掌控自己,有时反而会“南辕北辙”,走向更彻底的情绪低谷。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实验叫“别去想白熊”。分成两组人,一组要求他们“别去想白熊”,另一组要求想着“一头白熊”。结果显示,被要求别去想白熊的那组人反而比让去想白熊的想得更频繁。它说明:越是压抑某些念头,它越容易反弹。
“有毒的积极性”就是告诉我们,人们总觉得积极的情绪才是好的,可事实上,情绪是复杂的。在生活中,如果你愿意列个单子,写下你能想到的所有情绪,你会惊讶地发现——消极情绪远远多于积极情绪。
情绪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很多情绪都是混合状态。而负面情绪本身并没有破坏性,有时愤怒可以让人勤勉努力,有时悲伤可以让人提升判断力。生活中,每种情绪的出现都有其目的性,我们要学着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接纳情绪。若是实在痛苦无力,不如放下,找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去好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