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本地生活 >> 健康
多学科协作化险为夷 精准化治疗转危为安
时间:2025年09月03日 | 来源:

  当八旬老人因严重腹膜炎合并多重基础病陷入深度昏迷,血红蛋白指标跌破危险值,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的医护人员用一场多学科协作的生命保卫战守护患者平安。前不久,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位患有 30 余年高血压、甲减、脑梗病史的腹膜炎高龄患者,以精准的诊断、果断的决策和精心的护理,让老人重获新生。

  生命垂危的转院患者

  初夏的清晨,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接收到了一位昏迷的老人——88 岁的李老太,当时她呼吸微弱,随行的家属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病历......

  接诊医生迅速为李老太进行检查,血压低至 70/40mmHg,心率 120 次 / 分,体温 39.8℃,属于典型的感染性休克体征。血常规检查结果更是令人揪心:血红蛋白仅 6.4g,远低于正常标准(女性 11-15g),属于严重贫血;白细胞计数高,提示存在严重感染。胸部 CT 显示双侧胸腔积液、肺不张,腹部 CT 则提示消化道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患者有 30 年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达 200/110mmHg;10 年前得过脑梗,留下了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的后遗症;还有甲减病史,长期服用优甲乐。” 据老人的家属说:“在之前的医院,医生说她年纪太大,基础病太多,贫血又严重,手术风险太高,让我们别抱太大希望,可我们不甘心,听说守佳医院擅长处理复杂病例,就转过来了。”

  此时的老人,身体就像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多个 “部件” 同时出现故障。消化道穿孔引发的感染如同洪水,正在侵蚀着本就脆弱的器官功能;严重贫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随时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是一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救治难题。

  多学科会诊的生死抉择

  “立即启动 MDT(多学科会诊)” 外科专家庞尔国、心内科专家刘彦春、呼吸科专家乔铭、麻醉科专家封飚、内分泌科专家王桂英以及检验、影像专家纷纷到齐,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就此展开。

  “患者目前的核心问题是消化道穿孔导致的感染性休克和严重贫血。” 庞尔国院长率先发言,“穿孔不修补,感染无法控制;但患者贫血严重,手术中可能出现无法止血的情况,风险极大。” 呼吸科乔铭主任指着胸部 CT 影像分析:“双侧胸腔积液已压迫肺组织,导致肺不张,术后呼吸功能可能无法恢复,需要提前做好呼吸支持准备。”

  心内科刘彦春主任仔细查看心电图后指出:“患者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加上长期高血压导致心肌肥厚,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心功能骤降。” 麻醉科封飚主任则更为谨慎地指出:“患者血红蛋白太低,组织供氧不足,麻醉药物可能进一步抑制循环功能,术中死亡率极高。”

  经过全面评估,专家团队最终决定:立即为患者输血纠正贫血,同时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我们要分秒必争,在患者身体尚能承受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庞尔国院长的话语坚定有力。

  与死神赛跑的手术台

  老人的血红蛋白在输血后升至 8g,虽然仍低于正常水平,但已达到手术最低要求。手术室里,医护人员早已做好准备:麻醉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调试完毕,10 单位红细胞悬液、800ml 血浆准备就绪,血管活性药物陈列在麻醉台旁。

  “开始麻醉诱导”、 “阿托品 0.5mg 静推!”、“心率回升至正常范围”,手术开始,庞尔国主刀,打开腹腔,大量黄绿色的消化液和食物残渣已污染整个腹腔。“找到穿孔位置了!”清理腹腔污染物……医生们动作有条不紊;麻醉师与护士密切配合,随时应对突发状况。3个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腹腔引流管顺利放置,手术宣告成功。

  精心细致的术后护理

  术后老人转入监护病房,这里的医护人员早已制定好了详细的护理方案。“患者术后第一天,体温仍高达 39℃,我们采用冰毯物理降温,同时调整抗生素方案。”ICU 护士长介绍道。针对严重贫血,每天监测血红蛋白变化,根据结果适时输血,确保组织供氧。

  呼吸科团队每天为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她进行腹式呼吸,同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气道分泌物。“老人清醒后,因为害怕疼痛不敢咳嗽,我们就用镇痛泵减轻她的痛苦,鼓励她主动排痰。” 呼吸治疗师说。

  内分泌科则针对甲减病史,调整优甲乐的剂量,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确保代谢水平稳定。营养科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从肠外营养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先给予米汤、蛋羹等易消化食物,再慢慢增加食量。

  术后第五天,李老太终于能开口说话……在住院治疗 10 天后,李老太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护士们每天帮她翻身、叩背、按摩肢体,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针对她的脑梗后遗症,医生制定了肢体功能锻炼计划,指导她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训练。

  医患同心的生命奇迹

  前不久,李老太康复出院。出院时,她的血红蛋白已升至 10g,血压稳定在 130/80mmHg,精神状态良好,能在家人的搀扶下缓慢行走。家属特意制作了一面写着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的锦旗,送到外科办公室。

  据了解,李老太的成功救治,涉及外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住院部、护理部等多个科室的数十位医护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专业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考验的不仅是医生的技术,更是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专家们纷纷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责编:武珍珍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栏目推荐
用色彩点亮彩色的大同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绝美!大同火山群现云海日出盛景



来源:大同日报新媒体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