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睡梦中被心慌惊醒,或是心脏部位突然出现尖锐阵痛,仅持续一瞬便消失。这些看似短暂的异常症状,让不少人忧心忡忡,认为这难道是心脏病在发送信号吗?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五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白彦。
白彦介绍,偶尔出现心慌、瞬间刺痛,不一定就是患有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因精神压力大、长期焦虑等,出现类似症状,但检查时心脏结构和功能多无明显异常 。
此外,过度劳累、多饮用浓茶咖啡、熬夜等,也可能引发心慌。不过,若此类症状频繁发作,或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症状,就需高度警惕心脏病风险。比如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易出现心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身体部位;心律失常患者,会有心悸、心跳漏拍感,严重时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生活中哪些人属于心脏病高危人群
白彦指出,首先年龄是重要因素,男性45岁以上、女性绝经后,身体机能变化,心脏病患病风险上升。其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若直系亲属中有心脏病患者,自身遗传致病基因概率大,发病风险比常人高2~3倍。再者,“三高”人群,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易形成斑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堵塞血管引发心脏病。另外,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也更易被心脏病“盯上”。
专家介绍心脏病该如何防范
在生活方式上,饮食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蛋奶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深加工食品、腌制食品及动物内脏的摄入,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30克。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跳操等,可搭配适量力量训练,增强心肌功能。此外,保持良好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透支身体。
远离心脏不适,情绪管理、定期体检同样重要
情绪管理同样关键,学会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平和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下。心脏功能不佳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脏异常。一旦出现疑似心脏病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心脏病虽然危险,但通过科学认识、有效防范,能够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希望大家重视心脏健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呵护好我们的“生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