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本地生活 >> 健康
盛夏脾胃疾病多发 调养得当全家安康
时间:2025年07月01日 | 来源:大同晚报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调护的关键窗口期。顺应天时,调养身心,才能为下半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知名中医专家、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中医馆仝斌主任指出,此时运用中医外治法养生防病,可着重扶阳固本、祛湿解暑、调和气血。

  在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中医馆,这几天前来艾灸、拔罐、贴敷的老老少少络绎不绝,“热度”丝毫不输于外面的天气。
40多岁的刘先生做完了今夏第一次中医调理。由于常年作息不规律,他的身体一到夏天就出现虚弱无力、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后在市区某医院进行保守治疗,症状未有明显减轻。因家人连续做了几年三伏贴治疗,效果明显。日前,他也来到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中医馆尝试调理。“治疗效果确实不错!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刘先生说,他将坚持做完6次的疗程。
中医对亚健康的调理和对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往往具有独特优势。大同守佳消化病医院中医馆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优势专科,以中医优势病种为主,确立了自身特色中医诊疗理念。
仝斌介绍,夏至之后天气逐渐闷热,人体常见的中焦湿热证加重,腹泻、消化不良等多种脾胃疾病易集中发作。夏至后要重脾胃调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纳化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夏至时节阳气最盛,阴气初生,是脾虚湿困等脾胃系病证的多发季节。
夏至时令,气候开始明显炎热,且雨水增多,湿热并重是此季节的特点,贪食生冷、喜恋空调低温环境、洗冷水浴最易伤及脾阳。若脾阳损伤,则出现气短乏力、纳呆食少、腹胀腹泻等症状,形成脾虚证。脾胃虚弱者的胃形态呈无力型,肠运动加速,体内胆汁酸同粪便一同排出体外,是引发腹泻、痞满、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变化。
中医讲:“外热之极,当避溽蒸,而不可触冒寒气。以寒则闭敛,气不得泄也。”天气越来越热,出汗也越来越多,不妨饮用一杯热茶,因为热茶有利于汗腺排汗,可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味苦涩,可清体内火热,收敛体内津液,自古以来是解暑热之佳品。除此之外,还可饮用绿豆汤等平和的饮品来解热。
夏至时,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若不慎淋雨,或久居潮湿的房屋,湿邪就会趁机从皮肤毛孔而入,由于湿邪为弥漫之气,易困脾,脾主肌肉,故可出现肌肉酸痛、沉重及疲乏感。
仝斌提醒,湿邪困脾还易导致腹泻,这类人群可能自身就是气虚体质,平素怕凉体弱,再加上外感湿邪, 内外相应,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腹泻。还有一些年轻女性,本属寒性体质,平素瘦弱、怕凉、痛经,此时若贪食冷饮,脾胃无法运化寒凉之品,加之外部湿气弥漫,很容易形成寒湿留在体内,造成寒热失调、白带增多、人困体乏等症状。在此时节,可以食用扁豆、薏米粥等祛湿的食物,少吃油腻的食物。
仝斌说,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升降有序,气机条畅,以完成人体升清降浊的循环往复。夏至多发的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疾病,因胃肠内容物蓄积,细菌大量繁殖,可能引起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移位引起内毒素大量释放,进一步加重胃肠动力障碍,临床以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为特征,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腹痛范畴,治疗宜采用芳香醒脾、理气和胃中药复方,重在调畅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用。只有脾胃相互配合,才能消化水谷,吸收精微,输布全身以滋养组织器官,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增强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潜能,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夏至后不久就进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热中风。因此,从夏至开始,就要开始注意防热、防湿,并抓住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适当温补,养护脾胃。

责编:王瑞芳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