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其诱发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将呈倍数增长,甚至会大幅提升患者死亡的几率。我国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亟待救治的生命个体与家庭。
65岁的李大爷平时身体硬朗,每天早上都会到公园里锻炼。可最近一个月,他总感觉心脏在“抽风”——有时候跳得飞快像擂鼓,有时候又慢得像要停下来,完全没有规律。
“医生,我这心脏像个坏了的闹钟,一会儿快得吓人,一会儿又慢得让我喘不过气。”李大爷在医院里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更让他担心的是,前几天在公园里锻炼时,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差点摔倒。
经过心电图检查,医生告诉李大爷,他患上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这个看似陌生的疾病名词,实际上正在悄悄威胁着全国近2000万人的健康。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易造成突发卒中和心衰,被称作“安静的杀手”。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也逐年走高。作为治疗房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脉冲消融已成为继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后的第三种房颤消融治疗新方法,有望达到一次治疗、长期稳定心脏节律以及预防卒中的效果。
据大同新建康医院心内一科主任丁雪波介绍,目前治疗房颤的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主要用于减慢心率以及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手术治疗包括有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以及脉冲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射频消融通过热能损毁异常电信号,但存在损伤周围组织、手术时间长等问题;冷冻消融则可能出现膈神经麻痹等风险。与前两者消融技术相比,脉冲消融(PF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手术效率,它是一种治疗房颤的新型消融方式。脉冲消融作为一种创新的不可逆电穿孔(IRE)损伤技术,通过电脉冲发生器向组织施加高压电脉冲,瞬间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从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同时保持细胞外基质不受破坏。该技术采用短时程、高电压的多个电脉冲释放能量,造成IRE以达到毁损心脏组织的目的。它能选择性地损伤心肌,保留血管、神经及心脏周围组织,如肺、食管、膈神经等,从而避免了由周围其他组织损伤导致的并发症。
丁雪波指出,脉冲消融就像精准的“细胞电剪刀”,可以在不损伤正常心肌细胞的情况下精准损毁病灶细胞,可用于不耐受、不愿意或服用抗心律药物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不能耐受较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其他风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脉冲消融是安全性及效率更高的一种革新性的治疗方式。作为全球房颤治疗领域革命性技术,脉冲消融已在临床研究中展现97%以上的即刻成功率,且几乎无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大同新建康医院心内科持续聚焦心血管疾病诊疗前沿,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在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心脏起搏治疗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丁雪波介绍,该院即将开展的脉冲消融术不仅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精准的治疗选择,也将标志着心内科介入技术在“精准化、个体化”方向上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