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b.jpg)
左云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基地观摩活动。
_b.jpg)
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_b.jpg)
种植户和农技人员开展田间管理。
_b.jpg)
俯瞰广袤田野,犹如一幅幅秀美的丰收画卷。

大棚结出“致富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秋染白羊大地,原野铺金叠翠。
进入8月以来,在左云县长城脚下,万亩向日葵迎风招展,游人们循着花香而来;乡野田畴之间,智能农机往来穿梭,勾勒出丰收轨迹……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科技兴农,以特色种植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科技为笔,绘就沃野田畴新图景
初秋的晨雾像一袭轻纱,笼着左云县的大地。8月9日,在宏丰康农牧专业合作社的露天有机贝仑青椒种植基地里,翠绿的椒果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基地,田间管理的“科技范”扑面而来:一排排青椒旁,胳膊粗的木桩深深扎入田垄,绿色尼龙绳连成网格状支撑,有效防止植株倒伏;黑色滴灌带沿田垄铺开,清水精准浸润土壤,实现节水高效灌溉……
记者了解到,露天蔬菜种植是宏丰康农牧专业合作社在种植结构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农业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深度探索。近年来,该合作社不仅为农户提供从耕种、播种到管理、收获的“一条龙”服务,还将科技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推动传统“汗水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为丰产增收筑牢根基。
智耘翻涌阡陌上,科技兴农正当时。前不久,左云县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基地观摩活动火热开展,玉米、谷子等试验田里的新成果、新技术,正在成为全县以科技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沃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45亩示范基地,利合328玉米、晋黍4号谷子等新品种长势喜人。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推广的张杂谷艺机一体种植、玉米抗旱保苗等技术,搭配一喷多防、机械化收割等手段,让亩均效益显著提升……在许伟农牧专业合作社418亩示范田内,油料、莜麦等小杂粮全程机械化作业,辐射带动25户农户抱团发展,科技范儿十足……
近几年来,左云县始终将科技兴农摆在突出位置,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抓手,锚定“科技赋能农业”目标,高标准打造玉米、谷子、向日葵、马铃薯四大科技示范基地,而且,通过“技术指导+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模式,让良种良法扎根田间。该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引进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7项,带动140户农户,预计主要作物平均亩产提升5%。
从无人机参与到水肥一体化,从良种培育到技术集成,左云县正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田野上描绘着丰产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图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杂粮作墨,书写特色产业好答卷
秋日的白羊大地被绿意浸染得愈发浓郁。8月8日,记者来到和隆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的两千亩特色杂粮种植基地里,只见连片的谷黍田如绿色织毯铺展至远方,微风拂过,叶浪翻滚间送来沙沙声响,恰似一曲酝酿着丰收喜悦的歌谣。
据了解,作为省级示范社,和隆源农牧合作社开创性地构建了“市场端与生产端”紧密衔接的订单种植新模式,凭借杂粮产业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构建起涵盖“市场研判、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在内的全方位产业链体系。今年以来,更是聚焦“种、管、收、加”全链条发力,种植端精选河北大白黍、晋燕17号等多种类优良品种,同时采取机械化全程播种。管护端通过“无人机+拖拉机”协同作业,实现施肥、除草、杀虫全覆盖。收获与加工端则依托1200平方米小杂粮加工厂和15间粮库,实现了从收割、晾晒到磨粉、包装全程标准化与机械化,莜面、荞面、糕面、小米等绿色产品成功注册“晋北和隆源”商标,赢得了广大消费者青睐和认可。
无独有偶。在宏丰康农牧专业合作社小杂粮种植基地,也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经过10多年的经营发展,该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达9000余亩,规模种植以葵花、谷子为主,形成了从种植、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据了解,作为省级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近年来左云县早已把小杂粮产业当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如今,20万亩无公害杂粮基地铺展田间,15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谷黍不仅撑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带动了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一片片绿油油的杂粮地,正在成为村民幸福生活的希望田野。
农旅织锦,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风吹葵海千层浪,花迎游人万点金。
这几天的左云,正被一场盛大的“金色绽放”温柔包裹。全县10万亩葵花陆续进入盛花期,从管家堡乡的田间到三屯乡的坡地,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如打翻的调色盘,将大地渲染成一片灿烂金黄。
走进管家堡乡的葵花基地,列阵的花盘向着骄阳颔首,游人穿梭其间,手机镜头里定格着张张笑脸。来自太原的游客李女士开心地说道:“没想到左云藏着这样的仙境,金灿灿的花海配着蓝天白云,比画卷还动人!”
“看花的人多了,乡村旅游也火了,农家乐生意都跟着忙碌起来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片葵花海洋不仅仅用于观赏,葵花籽也成了抢手货,榨成的食用油走进了千家万户,就连秸秆也被回收加工成饲料,实现“全株利用”。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这一片葵花花海让人眼前一亮。前不久,左云的万亩油菜花海同样出彩。回望那段时光,山野间翻涌的金色波浪,如今已成为秋日茶席上最温润的谈资,村民的指尖仍萦绕着花粉的余韵,游客的相册里满满珍藏着“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盛景。
近年来,左云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做精做细旅游文章,立足长城一号公路为线、沿线村庄为点、标志性节点建设为缀、长城文化为魂的理念,精心规划设计,形成点线结合、农文旅相融、人与自然共生的旅游经济带,持续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农村人口增收致富。
被骄阳吻过的土地,终将在下一个春天,续写金色传奇。左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本”,是科技、旅游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成功典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该县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各地提供可借鉴的鲜活经验。
本版撰文/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