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大同新闻网 >> 县区动态
云冈区能源转型步履铿锵
时间:2025年08月06日 | 来源:大同日报

晋北能源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工程项目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远程操作平台

国网时代华电15万千瓦共享储能电站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

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塔山发电公司多场景智能巡检机器人

  这里既有亿吨级煤炭产能的坚实底蕴,又有170万千瓦光伏基地在采煤沉陷区崛起的创新实践;既有通过“上大压小”实现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又有智慧电厂、化学储能等前沿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市能源保供主基地,云冈区近年来充分发挥能源革命排头兵作用,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煤炭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攀升,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多能互补、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去年全区原煤产量1.06亿吨,占全市三分之二;发电250.17亿千瓦时,发电量全市第一。目前,全区电力装机累计超558万千瓦,电力装机规模全市第一。在全面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征程上,云冈区以“挑大梁、担重任”的奋进姿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能源保供答卷,为大同建设能源之城注入了澎湃动能。

  数智引领 赋能煤矿提质增效

  7月23日,记者走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选煤厂,生产部门职工康志军拿出一瓶重介,瓶内样品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智能化应用引入洗选环节的重要“指示标”。“重介调放是煤炭洗选的关键环节,过去依赖人工干预,影响精煤的合格率、稳定率,现在通过软件自动分析,就能实现按最大效益原则指导调节生产参数。”谈起智能化应用引入后带来的显著变化,康志军很感慨。

  近日,该矿选煤厂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成功跻身中级智能化选煤厂行列,标志着该矿智能化建设再结硕果。

  “塔山矿、同忻矿属于国家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在这两座煤矿的先行先试下,我们于2021年全面启动智能化转型升级战略。”7月14日,记者来到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调度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站在智能可视化大屏前介绍,智能化系统让决策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靠经验判断,现在每个生产指令都建立在实时监测的参数基础上,生产决策变得更加科学精准,就像给矿山装上了“智慧大脑”。

  目前,该公司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一采两掘”工作面均实现智能化生产,在单班作业人员减少50%的同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减人不减产,增效更安全”。

  从矿山自动化到数字矿山,再到如今的智慧矿山……近年来,云冈区发挥能源保障“压舱石”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抢占智能化矿井建设“智”高点,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开采效率。目前,全区共建成智能化煤矿7座,智能化煤矿产能达到5990万吨/年。

  增“智”变绿 电力系统优化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做“减法”,依托智慧化改造做“加法”。近年来,云冈区以“上大压小”项目落地和智慧电厂建设为突破口,推动电力结构向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

  盛夏时节,晋北能源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在占地684亩的建设工地上,高耸的塔吊伸展臂膀,轰鸣的机械奏响建设乐章,运输车辆穿梭不息,工人作业紧张有序。放眼望去,道路施工、锅炉安装、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整个工地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我们将围绕‘高标准达标投产’目标,抓好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三项关键工作,确保完成8月锅炉大板梁就位、9月空冷柱到顶等近期建设目标,全力完成好年度建设任务。”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卢海明说道。

  作为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特高压外送的配套电源点,晋北能源同热三期项目深度融合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构建“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体系。项目建成后,预计机组年利用小时数可达5000小时,年发电量约92亿千瓦时,可以带动周边形成约100亿元循环经济。

  外表“呆萌可爱”,却“身怀绝技”,能够精准快速发现设备隐患和故障点,实现系统化记录、处理、跟踪闭环管理……7月18日,记者在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塔山发电公司升压站看到,多场景智能巡检机器人化身“安检员”,正在对设备及环境进行巡检。这个本领高超的巡检机器人可以在多个区域执行任务,无需人员干预,每年减少人力成本约30万元。

  “多场景智能巡检机器人是公司在推进智慧电厂5G网络平台建设基础上运用的一个高科技项目。”该公司科技信息部部长李志刚介绍,公司于2020年9月开始智慧电厂建设,如今,已建设成集决策中心、生产监控、设备管理等10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慧管控系统,系统优化了13个部门、108项工作流程,实现了企业数字化的升级转型。该智慧电厂项目先后申请授权专利6项,被评为省内综合类智慧电厂示范项目。

  追风逐日 能源结构绿色多元

  盛夏的云冈区,群山连绵,绿意盎然。形如阵列的光伏发电板沿着山势铺满千沟万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源源绿电顺着无数电缆“流入”电网。近年来,云冈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引擎,积极布局光伏、风电项目,推动实现区域风电“零”的突破,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向多元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多场景应用加速迈进。

  当晨光穿透云层,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云冈区17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或俯身固定支架,或攀高铺设组件,伴随着他们的辛勤劳作,这片沉寂多年的采煤沉陷区,正迎来一场绿色重生。作为我市新能源开发外送基地、国家级采煤沉陷区治理标杆工程,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提供清洁电能9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265.64万吨,届时20万亩采煤沉陷区地表得到生态治理和修复,昔日生态“伤疤”将重新焕发出绿色生机与活力。

  无独有偶,在高山镇小窑头村旧址附近,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大同中电100MWp光伏发电项目,正以科技与生态的双重笔触重塑这片土地,深蓝色的光伏矩阵如波浪般铺展,与板下的柠条、沙棘等植物构成一幅“林光共生”的生态画卷。这样的绿色发展实践正在云冈区多点开花——在杨家窑村,养牛场屋顶光伏使多产业发展与多空间利用成为现实;在西韩岭学校等地,华电大同云冈区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将公共机构屋顶“蓝海”变电仓……

  当前,云冈区新能源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区12座光伏电站如明珠般镶嵌在这片转型热土上,84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清洁动力。

  “储”力未来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云冈区新型储能产业应运起势,利用其储能技术发挥电源的调节性等优势,从而有效提高电网对风光电消纳能力。

  7月16日,记者来到国网时代华电15万千瓦共享储能电站,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排排形似集装箱的白色储能电池仓显得格外亮眼,伴随着机器嗡嗡作响,电池仓静静地等候用电高峰的到来。“储能电站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和大型能源调节器。”指着眼前成排的设备,国宁时代(大同)储能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李燕飞向记者普及了什么是“储能电站”:就是接受电网统一调度,当电力富余时储存电能,而电力不足时释放电能,这样能够助力电网削峰填谷,保持电网高效安全运行和电力供需平衡。

  记者了解到,2021年,国宁时代(大同)储能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大同第一热电厂退役厂址和输电设施,建起了网宁储能电站。该电站是全省首座完成全容量并网的储能电站,它采用全户外预制舱设计,配置宁德时代1500V高压液冷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电站整体转换效率大于8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前,云冈区正以创新驱动擘画储能产业新图景——重点推进国网时代储能二期、江苏能楹重力储能、航天三院飞轮储能等标杆项目,加速构建化学、重力、飞轮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储能产业集群。

  坚守能源保供底线,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提升煤炭附加值、智能化矿井建设、煤电技改升级等举措,推动传统产业向“安全、高效、清洁”方向转型;加快培育新动能,以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项目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协同的现代能源体系。站在历史新起点,云冈区将以“双轮驱动”的转型智慧,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以创新破题、向绿而行的坚定步伐,书写从“能源大区”向“能源强区”跨越的精彩篇章。

  本版撰文/张彩峰  图片由云冈区新闻中心提供 

责编:丁文慧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
大同新闻网-大同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