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北岳祭祀情况简表
“新清史”引发的清朝历史定位的问题,不仅是与清史研究,更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史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北岳祭祀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具有强化国家认同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以清帝遣官北岳祭祀所留下的碑刻为主要史料,探究清朝北岳祭祀的历史面貌,进而在国家认同视角下,挖掘清朝北岳祭祀的文化内涵,揭示清朝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汉化的追求及特点。
一、清朝北岳祭祀的历史面貌
有清一代,清帝遣官致祭北岳恒山,留下了37通致祭碑。碑刻所载清朝北岳祭祀的历史面貌有如下内容。
(一)清初改祀
据碑刻记载,清顺治朝,皇帝曾两次遣官致祭北岳,分别在顺治八年(1651)和十八年(1661),碑文均书“诞膺天命”。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亡故;初九,康熙帝即位。据传世文献记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朝廷决定将北岳之祀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
由此,顺治朝的两次北岳之祀应先后在河北曲阳和山西浑源举行,系顺治及康熙皇帝登基亲政之祀典。自清康熙帝起,北岳祭祀改在山西浑源举行。
(二)九帝致祭
据碑刻统计,自顺治帝迄光绪帝,清朝九帝均曾遣官致祭北岳。北岳御祭一般在登基亲政、升祔致祭、配享圜丘、寇除凯旋、寿诞庆典、上尊号及徽号等六种情况下举行。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国家认同视角下清朝北岳祭祀的历史建构
北岳祭祀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祀典,它所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天下一统、君权神授”的儒家政治理念,是历代帝王彰显皇权、强化国家认同的一个途径。国家认同指民众对于所属国度自觉意义上的心理归属。国家是在政治、文化、民族三个维度上形成的共同体,以下即从政治、文化、民族三方面,探究北岳祭祀被清朝作为国家认同构建的路径是如何建构的。
(一)改祀浑源与政治认同构建
1.改祀的背景——明后期北岳改祀意义的下降
北岳改祀之议在明弘治、嘉靖年间不断被强调。浑源州作为明代九边重镇——大同镇的属地,其军事重要性在明代的提升,推动了浑源北岳祭祀在地方层面的发展。
然而,自隆庆和议以降,雁北地区军事地位的下降是北岳改祀不容忽视的历史背景。以北岳祠庙的兴修为视角,以浑源为中心的雁北地区北岳祠庙的兴建大多在明中期。明后期及清代北岳庙重修碑记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已由军事转向民事。如:
明正德五年(1510),平鲁卫新建北岳行祠并立碑以志。碑文由奉直宣大协政庶尹大同府朔州知州李邦直撰写,在回顾北岳祭祀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平鲁卫的军事重要性及新建北岳行祠的军事意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广灵县集民资重修千福山北岳神祠,系出于感恩北岳恒山兴云布雨、福佑一方之神威,军事色彩已然褪去。
2.清朝对北岳祭祀的重视
清朝,各处岳镇海渎,每逢亲政、尊加徽号、册立东宫、一应庆贺大典、颁布恩诏等,必遣官分行祭告。北岳祭祀为历代清朝皇帝所重视,以下从北岳祭祀的接官地及致祭官两方面展示。
恒山御祭的接官地——停旨岭村。停旨岭村是北岳恒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是攀登恒山的必经之地。根据民间传说,此村原名秦止岭,因秦始皇东巡琅琊归途中路过此地而得名。清代,在此修建了接官亭,是道士们下山迎接皇帝派来的致祭官、陪祀官的地方,故改名停旨岭。
清代,山岳祭祀为群祀,一般是遣官致祭。刻亦有“群祀”之记载,自顺治朝至嘉庆朝,北岳御祭之主祭官主要是四品以上文职京官,如内阁侍读学士、工部右侍郎等;此外还有武职京官銮仪卫同知,及武职外官雁平道使。自清道光朝始,主祭官均为正三品以上武职外官,主要有山西太原镇、大同镇总兵官。
综上,清朝对北岳祭祀十分重视。每逢重大国事,皇帝必遣官致祭北岳。
3.皇权彰显与政治认同构建
北岳改祀的意义在于政治及军事两端。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观及中原汉人与四周夷狄的二元政治模式下,“天下中国观”作为儒家政治文明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
(二)“双语碑”与民族认同构建
雍正元年(1723)正月,雍正皇帝嗣位御祭北岳之碑,以汉、蒙两种文字书丹、勒石。雁北地域自明代以来即是汉蒙交流的重要孔道,隆庆和议之后,蒙汉贸易成为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长城沿线堡镇多设马市,人口流动频繁,雁北地区遂成为汉、蒙、满等民族交汇与聚集之地。北岳祭祀碑中“双语碑”的出现,在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认同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雁北民间北岳信仰体系与文化认同构建
1.雁北民间北岳信仰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在场
(1)革除陋规
自恒山改祀以后,浑源恒山之恒岳大会盛况空前,四方信士进香、施钱、舍物者甚众。按照恒山的旧规,凡所献财物由乡约监收,交州府支用。自康熙朝起,地方官员努力欲改此陋规,主张民间敬神之物应为神享用,不仅下令改革,而且带头捐献奉银用以修建庙宇。清康熙二十年(1681),州官叶九思捐奉银以除积弊,并立碑以志。
(2)官资修庙
恒山改祀初期,因祭祀之需,庙宇的修建由官资承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皇上恩诏,内一款敕有司缮修岳庙。”时浑源知州张应薇与奉皇命检查恒岳庙颓废状况的蔚州知州耿夔忠一起,共同预算费用并造册申报。次年(1685)二月,即发资采买材料,六月开工,七月竣工,恒岳庙焕然一新。由碑记可见,此次修庙由官资承担;地方官员奉旨组织修缮。清乾隆年间,重修北岳行宫,朝廷曾拨专款。
(3)官助民办
自嘉庆以后,恒山北岳庙的修建不再有官资承担的记录,主要由地方官员倡导并带头捐资修建。嘉庆八年(1803),恒岳庙破败,“时郡宪李太守亲诣相度,首捐金以倡其事。”州人踊跃参与,富者输财,能者效力。道光七年(1827),浑源知州王志敬首捐廉奉五万文,带领郡人重修北岳恒庙。同治九年(1870),浑源知州孔广培,将地方年迈德高之人聚合在一起,并首先捐廉以倡民,集众力,历时三年,将庙宇修葺如新。
(4)贞元会——地方专门经济管理机构的建立
清光绪年间,浑源民间还出现了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贞元会,由地方官员牵头组织,乡绅管理,百姓参与。一般由地方官员或乡绅捐出一定的银两,作为投资的本金,以其利钱作为修缮恒岳庙的公费。清光绪十二年(1886),浑源知州谢澍恩到任后,即建立贞元会,并自捐钱三百两,作为恒岳公费及禁止开荒伐木的费用。贞元会名的来历,或与北岳祭祀的正殿——恒宗殿有关,恒宗殿是恒山的主庙,又名贞元殿。
北岳信仰源于中国古代以山岳为对象的自然崇拜,山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而且是人们的精神寄托。随着国家的产生,山岳复被赋予了政治使命,具有镇压邪恶、安邦定国的超自然力量。
2.雁北民间北岳信仰体系的成熟与文化认同构建
在国家的干预和扶持下,雁北民间北岳信仰体系逐渐成熟、完善。以道光及光绪年间雁北地区北岳庙的修建为例,北岳信仰体系的建设及发展过程,反映出地方社会民众齐心协力自治自养的和谐生活状态。
雁北民间北岳信仰体系的发展及成熟过程正是清朝地方社会文化认同构建的过程。在朝廷的着意引导及扶持之下,北岳庙成为了地方民众祭拜山神,祈祷神灵福佑的文化场所。在对北岳神的崇信中,形成了风调雨顺、太平安康的共同心灵寄托。共同的信仰促进了民众对社会义务自觉担当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和谐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