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我与《大同日报》的不解之缘
2024-05-21 08:41:48  作者:樊智  来源:大同日报


  说起我与《大同日报》的相识,虽然只是一次平常的偶遇,却让我与之结缘半生,并且一路相伴,再也离不开了。

  初中毕业的那年夏天,我和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寒暄落座后,茶几上放着一份《大同日报》,一篇《对联的借对》文章蓦地映入我的眼帘。我拿起报纸饶有兴趣地看着,被文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作者韩崇文引经据典、博采众长,将对联中的这一修辞手法,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令人啧啧称奇。缘份很奇妙,一眼便是一生。接下来的日子,我翻遍了屋内的《大同日报》,硬是将韩崇文老师与对联相关的文章一一看了个遍。我的访亲之行,于是变成了“寻友”之旅,那几日时光清浅,屋外惠风和畅,屋里墨香氤氲,我醉在其中乐此不疲。

  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过。没有人能记住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我却认真地将报纸上喜欢的文章剪了下来,日积月累,然后分门别类地粘贴成册。我的嗜趣与爱好,从历史到文学,从旅游到考古,似乎都被这方寸天地所囊括。闲暇时信手翻一翻,顿觉岁月缱绻,待我不薄。或许就是与《大同日报》初遇的那一刻起,我便开始喜欢上阅读。在那墨香晕染过的字里行间穿行,迎着清新的风,赏最倩的风景,读最美的华章,这是无论怎么形容也不觉得为过的真正“奢侈”。我想我的脸上一定浮现过惊喜或者感慨,甚至瞠目结舌的神情。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去芜存菁、去疑存真,那种“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后的释然,一定会为自己骨子里的狭隘与浅薄增加几分硬气。每晚坐在窗前,不管外面雨意潇潇还是雪厉霜飞,我沉浸在书香的世界里踽踽独行,不问耕耘,不问收获几许,那满心的欢愉和心底的宁静,只有自己走过才能深深体会到。

  这么多年来,读《大同日报》已是我生活中的必修之课,从最初的剪报开始,继而是摘抄,最后渐渐喜欢上写作。我曾羡慕那些能够付梓于报端的作家和文人,除了对其作品不可掩饰地惊羡和赞许外,更多的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情感。我努力从百家争鸣中汲取所长,尽快使自己变得充实起来,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模仿着,思忖着,逐渐有了思如泉涌,下笔千言的底气和依托。或是机缘巧合,那是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窗外下着雨,乡下院子里的那棵果树被雨水淋得无所适从。我听了一夜的雨,堆积的情感终于应势迸发,伏案落笔,散文《听雨》一蹴而就。然后惴惴不安地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向《大同日报》“云冈副刊”投出自己的作品。正如期望一样,数日后,《听雨》一文在副刊发表,那一刻,我只觉得天高地迥,晴明浩荡,就连吹过的风都那么轻柔。

  我对《大同日报》的偏爱,一直是有增无减。它给予我的是一种异样的诱惑,多少年来,它总是给我无数启迪。我对这样日复一日的相见感到向往,我知道它也在等我每一次那渴望的目光倾注。相遇是美好的,屈指算来,这近30年的光阴几乎是半世的情缘。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彼此默默地相扶相持,不问来处,亦不问归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表达些什么,旋即又觉得多余,就像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割舍不下的这一缘份,既然殊不可解,又何必在乎那些世俗的形式呢?

  遍览《大同日报》30年,它就像大海一样,普纳众流;又如无尽虚空,包含万象。我不能估量自己积攒下来的知识,有多少是从那里汲取来的,至少这些所知所见正在日复一日地越攒越多。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早日加入市作家协会,对于一个游离于文字荒野外的流浪者,那种寻找归属的迫切和渴望愈久弥坚。在努力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同时,我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继而在多家媒体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这一切都源于平日博采众长的大量阅读,尤其是《大同日报》那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和熏陶。最终在《大同日报》的机缘促成下,在前辈的引荐下,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拿到市作协会员证的那一刻,我竭力故作镇静,内心却是如热浪汹涌地从心头漫过。

  《大同日报》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创业艰辛,到如今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终于迎来了自己的75岁生日。它曾经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如潮水般的涌涨气势。这些年愈发放不下这份多年如一日的执著,不管这一生过得如何平淡,至少在我静心独坐的时候,因为《大同日报》,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大同日报》像是一位长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尤其是那份润己泽人的胸襟令我永远受益。如果人生之旅就是突破自我,那么我的过往至少有一半是在《大同日报》的影响下砥砺前行。(编辑:李炯)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