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王恒:退而不休续写云冈生涯
2024-04-29 15:53:20  作者:赵小霞  来源:大同日报

  

  

王恒(左四)为学员讲解

  

王恒与游客合影

  

  说起王恒与云冈的缘分,也许是16岁就去了同属文化系统的晋剧团,也许是18岁在云冈石窟前登台唱戏,也许是31岁时爱人赵凤霞被提拔去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当了支部书记,这些都为王恒去云冈石窟工作埋下了种子。当年的云冈石窟条件比较艰苦,班车上无空调,冬天冷,夏天热,单位没有食堂,饥一顿饱一顿,冷一顿热一顿,半年后赵凤霞就病倒了。为了确保石窟工作正常运行,上级决定让王恒接替妻子的工作。

  

  1984年5月,王恒正式调任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担任党支部书记,当他踏入古老的山门,穿过静谧的小院,来到绵延的石窟,仰望庄严的大佛时,彼时的他才真正开启与云冈的不解之缘。

  

  从没接触过云冈石窟研究领域的他,为何后来会成为云冈学资深专家,这就要从王恒在云冈石窟搞接待工作开始谈起。那时的云冈石窟还只是文物保管所,石窟的讲解员有五六人,淡季时还能应付过来,每到游览旺季,讲解员严重短缺,王恒搞接待时间长了,对云冈石窟的讲解早已了然于心,他便想自己试着去当讲解员,但这看似简单的讲解,话到嘴边却结结巴巴的,脑袋瞬间一片空白,初次尝试失败后便激发了王恒好胜的心,于是,他在忙碌的工作后便抽时间好好研究如何做一名讲解员。现在他已退休十余年,71岁老人,依旧热爱讲解,把云冈石窟推介给更多人,不仅传递知识、传递思想,更在传递精神。

  

  之后,他便不满足这些极其表面的解说内容,想要系统研究云冈石窟的种子便在心里生了根,行动中发了芽。第一次系统性了解云冈是1990-1991年大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确定组织编写《名城大同》,云冈石窟内容占重要篇幅。由此,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成立以王恒为组长、老所长员海瑞为业务指导的起草小组,确定由王恒、刘建军、李雪芹、员海瑞、苑静虎、赵昆雨、解廷藩等七位同志分别撰写“云冈石窟概述”“早期的昙曜五窟”“变化的第七、八窟”“汉化典型第六窟”“绚烂巧丽的五华洞”等十个内容。接到任务后,他很快就写出“云冈石窟概述”和“石窟寒泉”两个篇章。作为总撰稿,他还一篇篇地认真审阅了其他几位同志的稿件,至此,对云冈石窟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越了解越热爱。为保障《云冈石窟规划》的有效实施,1996年5月,大同市文化局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决定报请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法规文件,并成立以党支部书记、第一副所长王恒为组长的三人起草小组,草拟了《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经过专家和省、市地方立法部门历时一年多的考察论证,前后组织修改二十余次,终由1997年8月22日大同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经1997年9月28日山西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这个条例是全国大型石窟寺第一个关于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自此,云冈石窟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也在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恒从小好学,小学酷爱美术,初中喜欢音乐,现在,他用同样好学的劲头开始认真研究云冈石窟。1998年的冬天,作为云冈讲解员的好友送给他一本《犍陀罗佛教艺术》,彼时的他已经被人称为专家级的讲解员,他从云冈石窟的地位、历史渊源、讲到佛龛造像,看似滔滔不绝,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对于云冈石窟的了解还是太少,只是把目光所及之处进行了看图说话,对不少洞窟特别是崖壁高处的洞窟,连其所在的位置都不知道。其中的主题是什么?佛菩萨龛像的设置布局是什么?诸如此类更是一无所知。他不断责问自己,追根溯源的念头常常萦绕心间。正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解开了他心中所有的谜题,让他对云冈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他发现洞窟里好多场景在书中都能找到类似或者相同的图片,因此,他开始从犍陀罗艺术研究云冈石窟艺术。至今,王恒办公室的书柜里都放着这本用发黄的纸皮包裹的书,不时地随手翻翻,不断地汲取能量。

  

  当王恒对云冈石窟研究刚有点眉目时,他的工作再一次发生变动,被调到市委宣传部,虽说是工作需要,但让他离开云冈石窟还是有许多不舍。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后,每日清晨步行上班,到单位把工作安排妥当之后,就投入到读书和研究云冈石窟之中。由于云冈石窟是图像的艺术、石雕的艺术,并无过多文字记载,必须进入洞窟进行现场勘查,因此,他只要休息就独自前往云冈石窟,一次次仰望佛像,试图读懂这些雕像背后的故事。面对如此宏大的洞窟龛像,王恒感慨历史文献对它的记载实在太过“吝啬”。

  

  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思考,1999年以来,王恒发表《从犍陀罗到云冈》《〈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石雕乐伎乐器研究》《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云冈学:从自发到自觉》《云冈石窟盝形龛的演变》等70余篇论文,出版《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云冈佛经故事》《云冈石窟》《雕凿永恒——山西石窟寺和石造像》《云冈石窟佛像》等14部著作和《云冈石窟辞典》1部。《云冈石窟辞典》已成为现今人们了解和研究云冈石窟以及佛教知识的工具书。

  

  这些论文和著作,也让王恒收获了不少荣誉——《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一书于2004年获山西省“百部工程”一等奖;论文《云冈双窟研究》于2003年获山西省“百部工程”二等奖;论文《〈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获国际优秀论文并获山西省2001年“百部工程”一等奖;论文《论云冈石窟中瓦顶建筑式样的表现特征及其影响》获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一等奖;论文《从犍陀罗到云冈》收录入《云冈百年论文选集(一)》。

  

  一篇篇学术论文、一部部云冈著作见解独到学养深厚,当记者问他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选题可以写作时,他说:“云冈石窟内容非常宏大,要研究云冈石窟就不能只看云冈石窟,还要到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甘肃的敦煌看壁画,到河南龙门石窟、河北响堂山石窟看佛像......到中国有佛教历史的地方,甚至世界各地去参观,对所见造像、壁画与云冈石窟的雕塑相比较,进一步对云冈石窟做出判断,怎么研究都是话题。”云冈石窟不断地吸收外来艺术,但不限于模仿,在凿窟开龛的过程中不断汉化,融合本土的艺术,雕刻更加开放。

  

  如今,在云冈总能看到一个西装笔挺但头发微白的讲解员在洞窟激情澎拜地讲解,吸引好多游客旁听,他便是王恒,退休后的他开启了云冈生涯续集。他的讲解有别于他人,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激发游客的探索欲,他给大家指出洞窟壁面上独特的佛像,比如唯一的露齿供养菩萨、唯一的吃饭图等,同时拿出手机给大家查看高清图,以及中外对比图;他还给大家讲解“二佛并坐”的来源以及弥勒信仰;路过窟前六角亭,他说日本学者长广敏雄重回云冈时就在这里静坐了一天,想必是在回味当年做云冈调查的日子。王恒说:“我非常热爱讲解,这是云冈的另一种坚守。”

  

  从1984年到2023年,王恒的工作虽然离开过云冈,但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一刻都没有离开。他是整整坚守四十年的云冈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书写和宣传云冈石窟。进入洞窟的次数,他早已记不清了,但常进常新,他用文字和思想不断铺垫云冈学建设的辉煌大道。(编辑:李炯)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