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我淘到《大同日报》“剪报集”
2024-04-23 10:41:07  作者:余致楠  来源:大同日报

  2020年4月,在大同古城潘家园旧书市场闲逛时,我被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吸引住了,这是一本封面用工整钢笔字书写“古城修复”字样的“剪报集”,翻开这本集子,我发现里面的文章全部是《大同日报》推出的深度报道。一向热衷于关注大同古城动态的我,立马对这本装订简单的“剪报集”爱不释手。经过和摊主反复讨磨,我终于将其收入囊中。

  拿到这本集子,我迫不急待地翻阅起来。这本“剪报集”内容之丰富,让我惊喜万分,那发黄的纸张和斑斑墨迹,无不在无声地讲述着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讲述着《大同日报》的奋进故事。我仿佛也看到了大同报人走街串巷寻找第一手素材,那奔波忙碌的身影。

  这本“剪报集”装帧取材很不考究,只是由一本小学英语练习册夹杂着一些“大同人民广播电台”“大同铁路分局”字样的稿纸作为基底,用订书针和白线简单装订着,厚实的牛皮纸刷上浆糊做成封皮,历经岁月的打磨已经成了一个硬壳。封面正中偏上贴着一张7厘米见方的浅色牛皮纸,其上手书的“古城修复”笔法古朴,后面跟着的是一张豆腐块剪报——系列报道《三年大变样 今朝看大同》编者按。

  简单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从2008年起,我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以双城特色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与改造,并明确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新样’的城市建设进度朝着“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城市发展目标迅速迈进。两年多来,这座城市的人民每天都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在这个三年大变样的关键之年,我们正在兑现自己承诺,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特色城市正破茧而出。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市的新变化、新面貌,本报记者多方位、多侧面进行深入采访,从今日起推出《三年大变样 今朝看大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正如封面的主题所示,这本“剪报集”通过对《大同日报》《大同晚报》2008年至2011年4年间刊发的有关“大同古城修复与保护”相关新闻报道的剪辑整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大同古城修复的历史进程,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手写的注释,极具历史价值。

  “剪报集”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古城修复”的新闻剪报为主线,以“一轴双城”大同新城老城双线发展的新闻剪报为辅助,占剪报内容的五分之四;第二部分以云冈石窟景区建设内容为主。

  “剪报集”所囊括的内容细碎杂糅,积沙成塔,为我们展现了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日千里的沧桑巨变。以《大同日报》2009年8月21日《“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皇城气象”系列笔谈之:大同古城墙将重现雄姿》报道开篇,剪报中既有《望楼上梁》的图片新闻细节,又有《写在东城墙修复之际》之类极具思考和借鉴意义的专栏评论,也有《大同古建修复保护工地探营》的大篇幅图文专访,还有展现古城温情故事的“四牌楼·相册”系列专访,还有图文并茂的《大美大同》古城文保单位专版推介,还有来自古城及周边中小学学生们对古城新貌的美好展望……这本“剪报集”可谓完美呈现了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涅槃历程。

  这本“剪报集”让我这个外乡人深深地爱上了大同,同时也成了我日常拍摄记录大同古城的最佳“向导”,华严寺、善化寺、四牌楼、法华寺、古城墙、代王府等等,借助“剪报集”中的记录支持,我通过自己的镜头,用大量照片记录了这座古城的文化传承、厚重的历史记忆,集结成的大同古城系列摄影作品发表在了《文博山西》《春熙照相馆》等新媒体平台。现在,我常常翻看近几年拍摄的古城照片,对照这本“剪报集”,别有一番滋味——我的照片记录了古城的现在,“剪报集”承载了古城十多年前的历史剪影,而我获得了独属于摄影师对大同历史文化的美好体悟。

  虽无法得知这本“剪报集”的主人姓甚名谁,甚至不知道他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或许某天某时我们也曾在古城街巷中相遇而不相识,那也无妨,因了这本“剪报集”的存在,因了《大同日报》,我们结缘,并共同见证和记录了大同古城的涅槃重生。

  通过这本“剪报集”,我也看到了《大同日报》作为城市发展记录者的巨大贡献,一篇篇或恢弘或朴实的新闻报道,生动记录了大同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平时察觉不到,但当你回顾这十多年,就会发现,这份报纸已经在不经意间留住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时刻。

  时值《大同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仅以此文敬之、贺之。(编辑:李炯)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