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云冈的春天
2024-03-25 15:34:18  作者:赵永宏  


特别节目《杭侃:云冈的春天》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

 

  3月的大同,乍暖还寒,但到云冈石窟旅游的游客依旧热情不减。伴随着前不久云冈热点话题、云冈热词在社交平台的不断推送,外地游客对云冈石窟的亲近感日趋强烈。再加上云冈研究院多个部门细心、周到的服务,更让游客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适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以云冈石窟为背景,和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共同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杭侃:云冈的春天》,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云冈石窟有了一种新的期待。

  

  电视机前,云冈研究院青年在读博士吴娇、侯瑞认真地听着杭侃与主持人董倩的对话,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在杭侃的影响与带动下,她们多次代表云冈研究院在国内主要学术论坛上作成果汇报,其出色表现得到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知名专家教授的肯定。面对《面对面》节目中的杭侃,她们感到了一种聆听的力量。在她们看来,云冈的春天,就是学术的春天,就是青年研究者开启云冈研究新领域的春天。杭侃曾说:“文物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东西,但是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更多的人喜欢,那么它就会传承得更好。”“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保护的基础上要传承。”杭侃的话鼓舞着她们努力为云冈研究贡献青春智慧。

  

  宁波,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负责“数字云冈”建设。近3年来,他多次跟随院长杭侃赴苏州、广州、深圳等地参加国内大型展览和当代艺术研讨会。每一次活动,都让宁波获益匪浅。在他看来,云冈石窟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大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在探索将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可移动展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云冈石窟“走出去”迈出坚实的一步。节目中,院长杭侃提到,“我们现在的精度已经到了0.03毫米了,但是那样需要的算力是非常大的。我们这儿有一个超算中心,超算中心是什么概念?就是你看到的一个洞窟的运算能力,要和一个中等城市的、我们叫智慧城市,那个量是一样的。云冈是一个皇家工程,它一个是大,第二个就是雕刻的手法多。所以像你看到的第六窟,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拿得出大家都能认可的采集方案。”院长杭侃的中肯分析让宁波明白,在保护好石窟本体文物的同时,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化是必经之路。2021年,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成,每秒234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建立的全息数据档案,将把这座千年石窟留给下一个千年。宁波认为,以他为主的云冈数字化团队担负的责任将会更大,“为迎接云冈数字化的春天,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杭侃曾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源流运动”,创立“考古·艺术·设计”交流平台,旨在探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解放古物,唤醒创造力,让传统美重归日常。担任云冈研究院院长之后,他把“源流”的理念也沿用到了云冈石窟的传承和创新上。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主要负责云冈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每次“源流运动”微信公众号一经推送,王晨就认真地学习起来。在她看来,“源流运动”推送的有关纹饰的设计理念,给她的创作带来不少灵感。杭侃在节目中谈到:“源就是面向过去,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大的宝库,流就是面向未来。古和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王晨一直在思考,连接过去与未来,用文创讲好云冈故事,这或许就是云冈文创的春天。

  

  杭侃和董倩走进第6窟,脚手架上多台设备正24小时监测石窟本体和微环境,工匠们忙着为石窟做养护。监测数据不仅服务于石窟保养维护,还为云冈石窟相关技术研究项目提供数据支撑。旁白解说:“云冈石窟第六窟是一座中心柱窟,整个洞窟富丽堂皇,雕饰精美,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然而,这个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也难抵1500余年岁月的侵蚀。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严重的风化让这个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的保护,成为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云冈研究院与国内多所高校院所展开文物保护新材料研究合作,期望将研究成果逐步应用到石窟本体的保护工程中。

  

  3月20日,记者在云冈石窟景区看到,一批来自省城的石窟考察团正在云冈石窟参观。带队负责人说,他们是在看过《面对面》节目之后,才萌生了考察石窟的想法。他们从云冈石窟起步,然后每周考察一个地方,分别前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以寻找不同时期不同的石窟之美。

  

  在云冈人看来,云冈的春天,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经过一冬的沉寂,石窟内的佛像和壁画在春风的吹拂下仿佛焕发出新的生机,阳光穿过古老的石缝,投射在精美的石刻上,映照出千年的沧桑和辉煌。废水泥铺就的小路上,树梢渐绿,春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新芽的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曾经的工业废料,被改造成了一个个赏心悦目的新景观,展示着云冈人“过日子”的智慧和精神。

  

  在云冈人看来,云冈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数字化探索也在迎接春天。洞窟病害研究和保护材料研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3D打印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创造性推广,会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多重利用。(编辑:李炯)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