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石窟寺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基础

——访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白志宇

记者   崔莉英

 

 

图为白志宇在天梯山石窟考察。
 

  日前,市委统战部组织我市专家学者赴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白志宇主要从石窟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进行调研考察,他认为,石窟寺文物既见证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又充分展示了河西走廊与中原大地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石窟寺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基础。

  白志宇说,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专项调查结果,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其中大同范围内有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寺8处,明代的石窟寺6处,共计14处。其中云冈石窟与莫高窟、大足石刻、龙门石窟先后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组成部分,2015年也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次重点考察的河西走廊几座石窟寺,可以说每一处都是一座艺术宝库,在我国石窟寺发展和建造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大同的云冈石窟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关联。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是云冈、龙门石窟的源头,被誉为“石窟鼻祖”。麦积山石窟开凿于五世纪初,先后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造像以泥塑著称,现存大小窟龛221个,堪称中国“雕塑博物馆”。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现存东晋到元代洞窟492个,窟内现存塑像2415尊,壁画4500幅,连接起来长度达2.5万米,为驰名中外的中国“绘画博物馆”。河西走廊的石窟寺完整再现了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佛教石窟艺术自进入中国后西进东渐的发展演变历史,石窟寺的传播沿途经历了不同的地理和民族,因而在区域和时代上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云冈石窟59000余尊石雕造像,有着中国北魏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云冈石窟的营建是东西方文化传递交融的产物,造像风格受河西走廊石窟寺的影响,作为北魏的皇家工程,云冈石窟又是北魏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范,自然会反过来影响河西走廊石窟寺,演绎了石窟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与共”中国化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正是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也是中华文化包容并存的具体体现。

  白志宇说,作为文物工作者,自然也特别关注目前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的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此次考察中,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文物保护的创意应用中发挥的作用,如敦煌莫高窟图像大量数字化展示,数字中心的建立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强化了洞窟壁画的文物保护,另一方面又在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上走出了新路,为其他石窟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云冈研究院“数字云冈”在技术、艺术、学术的碰撞交融中勇于创新,数字化成果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佛像按任意比例完美复制,让云冈的佛走出云冈,到各地去参展,也成为各大石窟寺学习的榜样。再比如具备开创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多学科、跨领域的 “敦煌学”学术研究如火如荼,“云冈学”方兴未艾,各学科也亟需“破圈”,转化、共享科研成果,深度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丰富的石窟寺资源在坚定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