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手机支付10大坏习惯当改
本报讯

(记者成自力)伴随着消费迈入移动支付时代,手机已成为不少人的“第二钱包”。出门在外,一部手机“扫一扫”就能立即付款,从出门打车到超市购物再到饭店买单等等,几乎涵盖了每天的衣食住行。需要注意的是,支付便捷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各种扫码陷阱、支付漏洞等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如果操作不当,个人信息很可能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大同公安便民服务在线公布了手机支付的10个坏习惯,提醒市民注意防范风险。
  1.不设手保密码。一旦手机丢失或者被盗,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将暴露无遗。
  2.跳过软件直接通过手机浏览器购物。在浏览器购物容易出现钓鱼网站,为保险起见,最好到软件中支付购买。
  3.应用程序退出不彻底。一些支付软件有小额免密功能,若不彻底关闭,手机丢失后亦造成损失。
  4.不加辨别蹭免费网络。公共WIFI常被不法分子移植木马及钓鱼网站,易被盗取个人信息。
  5.蓝牙保持开启状态。智能手机可以通过蓝牙传播病毒,别人通过蓝牙间谍软件也可以查看你的电话本、信息、文件,修改你的密码。
  6.淘汰旧手机时不彻底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会轻易被他人知道。
  7.随意点击短信链接。骗子常常利用短信链接传播病毒木马,从而获取个人信息和资金情况,切勿点击不明链接。
  8.见二维码就扫。二维码可能会隐藏病毒、木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随意“扫一扫”。
  9.下载山寨软件。下载应用最好选择大型的应用商店下载,出现木马病毒的概率低。
  10.存储敏感信息。手机上不要记录银行卡密码等重要支付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
  大同公安提醒: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设置锁屏密码,避免用生日、手机号等容易被人破解的信息作密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以防手机被预先植入木马病毒;登录支付工具时取消“记住密码”“自动登录“等设置,避免多个账户共用一个密码,密码应采用数字字母相结合的形式,重要密码要经常更换;安装手机支付保护软件和密码安全控件;将支付工具实名认证,绑定身份证,防止手机丢失被恶意找回密码,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功能,设置消费额度。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