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地扶贫搬迁 开启幸福新生活
大同日报讯(记者 纪元元)浑源县常柴岭新村安置小区距离县城约2公里,入口处红色巨型党建文化雕塑,与楼体上“感恩总书记,奋进新时代”几个醒目的大字交相辉映。宽阔的马路两边,党群服务中心、公交站、图书室、老年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图景。
回想起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常柴岭村结对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民有话要说……
图为浑源县常柴岭新村安置小区。 记者 纪元元摄
讲述人:国电电力大同公司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宋俊
东坊城乡常柴岭村位于浑源县西南翠屏山上,2002年实行退耕还林后,剩余的91亩耕地全部为坡地,无法实现灌溉,集体经济也基本为零,是浑源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从被确定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那一刻开始,一场饱含情谊的帮扶经历在这个山中的小村庄展开。
记得2015年初冬,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放眼望去,村里全是土坯房子。走进一户贫困户家里,就着昏暗的灯光,只看得到一条大炕、简单陈设,灶台里微弱的火苗,显然无法掩盖冬日的寒冷。
不是亲眼看到,真不敢相信还有这么深度贫困的地方!回忆起5年前的常柴岭村,依然令人感慨万千。由此,易地搬迁成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头号工程”。
讲述人:常柴岭村村民赵忠
驻村帮扶工作队来之前,每年入冬村民们都会为冬季取暖用煤发愁,因为仅有的一点煤只够烧火做饭,天气太冷的时候只能补烧些树枝来取暖。村里的蓄水池管道年头久了,经常堵塞,喝不上水。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如今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也能走出深山、住上楼房啦。除了政府的支持和补贴,大家难忘来自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那份牵挂。
记得是在2017年,国电电力大同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帮贫困户统一装修易地搬迁新房,为我们顺利搬迁入住创造了便利。除此之外,他们还组织全公司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款捐物6万多元,解决了大家当时的水、电、气、物业费用。
“以前那种墙不挡风、房不遮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我们搬到这儿比以前住的地方不知要强多少倍……”2018年12月,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我们第一批拿到易地搬迁新房钥匙的25户贫困户,走进自己家分配的新房子时,都难掩激动之情。
从去年开始,帮扶单位还经常组织党员来常柴岭新村开展“联手群众、清洁家园”活动。每次他们来,大家心里总是暖暖的。看见他们经常干得一身土、满头汗,很让人感动,也激发村民要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共建整洁美观新家园,开启幸福美好新生活。
讲述人:国电电力大同公司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李靖波
这次是公司成立以来投入人力最多、财力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扶贫攻坚战。既然帮就得帮到底。要让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直是当地政府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反复琢磨的事。
为了保证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投资15.5万元种植了155亩经济林,目前公司援建该村的扶贫灌溉机井建设项目也已实现顺利出水。我们希望努力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道路,让贫困户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2020年2月,从省政府传来消息,批准浑源县等16个县退出贫困县。得知后,我第一时间在帮扶工作微信群中分享喜讯,随后庆贺留言“此起彼伏”,群里的欢乐氛围就像是在过节一样。
今年中秋和国庆一起过,我了解到有村民打算等子女放假回来,广邀亲朋好友,在宽敞亮丽的安置小区新房子里好好庆祝一番,与大伙儿一起感恩新时代,礼赞新生活。
记者感言: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困扰村里几代人的难解之题。告别深山、摆脱贫困,成为许久以来村民们的深切渴望。易地搬迁,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如今的常柴岭新村乘着新时代发展的东风,沐浴着阳光和雨露,一片欢乐祥和,村民们绽放的欢欣笑脸,是回报党和政府关怀最生动的表现。今后,相信还会有更多帮扶的情结、奋斗的故事接连“上演”,最终汇成一股暖流,推动一批又一批贫困户挪穷窝、斩穷根,成全一家又一家的小欢喜、小幸福,让更多贫困户满怀希望地奔向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