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菊酒枣糕度重阳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候,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今年的霜降节气,紧邻农历九月初九,这时的“时令味道”便是重阳节的味道。

  农历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重九节”。又因为按照阴阳家的说法,九属于阳数,所以这一天又叫“重阳”。在大同的历史上,重阳节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明·正德《大同府志》卷一“风俗”记载:中秋馈瓜。重阳馈糕。宗藩官宦或婚姻之家,彼此往来,颇为扰费。如中秋市瓜者,总计值银三二千两。这里提到的“馈糕”习俗,现在的人们大都比较陌生。当年,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历史很长,流行范围也极广。食糕的习俗至晚可以追溯到晋朝,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卷三中就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南朝梁宗懔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荆楚岁时记》注曰: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个“饵”,就是后人所谓的糕。

  大同地区馈赠重阳糕的习俗至晚也持续到了道咸年间,有两部地方志为证。清·顺治《云中郡志》卷二《方舆志》“风俗”条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家制枣糕、菊酒,亲族相馈如前。”所谓“如前”,是指前面提到的中秋节时“亲族多以品物馈遗”。清·道光《大同县志》卷八《风土》中“节序”条的记载又有所不同:“重阳,多以饩羊献天地,名曰‘进平安牲’,仿报赛之意。蒸面为饼,以果嵌其面上,曰‘花糕’。间有登高者亦仿桓景避灾遗事。”除了证明这时盛行重阳糕外,另外还有以活羊祭祀天地的活动。需要解释的是,所谓“桓景避灾”的典故,其实是关于重阳节起源的一个“仙话”传说。南朝·梁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要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其实,依笔者拙见,重阳节食糕,一定是着眼于“糕”字的读音与“高”相同这一点,这与登高是同一意思,只不过更取巧一些罢了,解释为可以长寿等等倒是显得十分牵强。

  众所周知,重阳节的四项主要活动是登高、食糕、佩戴茱萸和饮菊花酒。昔日大同人过重阳节也要举行前两项活动,这有古人的记载。后两项前人没有明确记载,笔者自然也不敢乱猜了。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