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林信斋: 将“纯手工”坚守到底

在许多老大同人的心目中,吃传统糕点就得吃林信斋的。林信斋的传统糕点不仅口味纯正、品种丰富,而且还是纯手工制作。每一块糕点都浸润了林信斋的岁月温度,温暖着几代老大同人的记忆。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教场街的林信斋。这里的一楼是门店,二楼是加工糕点的场所。记者在加工区域看到,1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着各式糕点。林信斋的第三代传人是一个80后,热情好客,快人快语,直言称他“伟伟”即可。讲起林信斋的故事,伟伟如数家珍。

  林信斋的创始人张浩然曾是百年老店积德钰的“技术大拿”,在20世纪80年代是积德钰糕点加工厂的车间主任,主要负责研发新品和产品质量。张浩然家境贫寒,17岁时开始到内蒙古自治区多个地方学习点心制作技艺。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大同市,开了一间没有名字的糕点小作坊。后来,他凭着精湛的糕点制作技艺成了积德钰的技术人员。退休后,他又和侄子在鼓楼西街开了一间糕点铺。糕点铺因质优价廉,生意十分红火。直到1989年,才正式起名为林信斋。“林”是张浩然侄子的名字,“信”则是“诚信”之意。就这样,林信斋凭着不忘“诚信”之初心,用纯手工制作每一块糕点的匠心,走过风风雨雨34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林信斋在我市只有两家门店。当记者对此备感疑惑时,伟伟告诉记者,林信斋也曾有过5家门店,后因纯手工加工无法满足5家店的供货,便只留了两家店。当记者问缘何不进行规模生产时,他的回答令人动容:只想坚守纯手工制作的初心。机械加工的口感与手工加工的相差甚远,不能辜负老顾客的信任。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林信斋的馅料也都是自己加工的,所用胡麻油、菜籽油、香油都属“私人订制”。林信斋的槽子糕、蜜麻叶等,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采用传统制作技艺。槽子糕用面、鸡蛋、糖、油、核桃仁5种材料,一滴水不加烤制而成;蜜麻叶一出油锅,立即放入糖稀中浸泡10分钟捞出才会有“蜜”的口感,而这些技艺在我市几近消失。

  林信斋还有许多“专属产品”,诸如林信斋京八件、麻团等。林信斋京八件与稻香村的京八件不尽相同,由8种点心组成,有苹果、寿桃、元宝、石榴、绣球、麻球、佛手、枣花酥,馅料只有五仁和枣泥。为了保证品质,制作林信斋京八件时,每次只和2斤面,精工细作。

  采访结束时,林信斋第三代传人表示,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势下,他们会将纯手工制作坚守下去,只为给大同人的美食记忆里增添一抹耀眼的色彩。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