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解廷藩的42年云冈路
2024-04-01 16:31:03  作者:赵永宏 赵小霞  来源:大同日报

  

解廷藩(中排右二)参加“亚洲地区文物保护讨论会”现场发言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朱迅在央视频分享她在云冈石窟采访的感悟时说:“你知道‘欻’字怎么写吗?我在云冈石窟‘修’石窟的时候,老师傅张俊才告诉我,在云冈石窟你要记住这样一个字‘欻’,你要想快乐,‘欻’——就快乐了,即思即到;你要想幸福,‘欻’——就幸福了,即念即有。你到达目的地的最快方式,就是你已经在这儿了。这就是心随境转。想想自己了不起的样子,想想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悄悄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欻’地到达。”朱迅的分享说出了每一个云冈人的心声,在这里工作,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那种来自云冈石窟的幸福。无论是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一代云冈人,还是新一代云冈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这种对云冈石窟的爱。

  

  解廷藩,这位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在云冈石窟工作了42年的老一代云冈人,所走过的每一步见证着云冈石窟从艰辛探索到科学发展的保护历程。42年云冈路,亲历了云冈石窟第一窟和第二窟试验工程、“三年工程”、九窟灌浆、“八五”维修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尤其是九窟灌浆工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过一部电视纪录片,介绍过这一工艺。42年云冈路,还结识了余鸣谦、王书庄、姜佩文、黄克忠、李哲元、杨玉柱、杨烈等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他们身上,解廷藩感到了作为“文保人”的情怀修养和奉献付出。42年云冈路,铭记着老一代云冈人共同参与多项云冈石窟保护工程的光辉岁月,那是一段砥砺奋进、拼搏向前、“欻”出来的激情时光。

  

  1959年春,19岁的解廷藩身着干干净净的工装,站在当时市文化局的办公室外,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工作面试。此次是文物系统招考新人,在当时的解廷藩看来,“完全是陌生的,当时都不知道文物保护是要做什么。”通过面试后,解廷藩去侯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系统学习了文物知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培训之后,他被分配进入云冈石窟工作,从一名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再到副所长,一路走来,见证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发展壮大。

  

  1960年7月,由原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北京地质学院联合组成“云冈石窟勘测队”,对云冈石窟进行大规模地质勘探、测绘工作,对地质岩石结构、水文、风化机理诸方面问题进行考察。同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专门组建了专职化学研究室,派遣科研人员到北京工作。作为石窟科学保护研究的“试验田”,云冈石窟派解廷藩赴北京工作、学习。经过三年的工作学习,解廷藩初步掌握了对丙烯酸酯类材料的的提纯、加工方法,可以独立完成配制工作。待实验室内丙烯酸酯类的应用研究成熟后,专职化学研究室主任决定应用到云冈石窟现场进行裂隙灌浆粘接加固的试验研究。当时遇到的难题是如何把化学材料运送到大同?在火车、汽车均不可行的情况下,专职化学研究室主任就派解廷藩和李哲元骑自行车负责化学材料的运送工作。1962年9月中旬,他们二人从北京出发,途经近400公里的砂石路,翻山越岭,经历了宣化到化稍营最难走的俗称“五虎十八盘”的山路,历时一周时间,最终安全抵达大同。

  

  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云冈石窟参观访问时,面对中外记者大声宣布,“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刚才说有一个十年规划,时间太长了,要三年修好。”从此,云冈石窟保护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三年保护”是针对五华洞和昙曜五窟进行危岩加固,工程技术责任人是原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原古代建筑修整所)石窟保护研究室主任余鸣谦先生。在余鸣谦先生指导下,云冈开展了三年的抢险加固工程。三年来,余鸣谦老先生一直活跃在工地。余鸣谦的教诲一直让解廷藩铭记在心,指导他一生的工作行动。“三年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挽救了一大批濒临崩塌的洞窟及雕刻,基本解决了主要洞窟及雕像的稳定性问题,对我国石窟保护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1978年,云冈石窟岩体灌浆加固材料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团体嘉奖,解廷藩参加的原国家科委十年规划(1963—1972年)科研项目专48-019(重292)中“石窟崩塌、风化的防止与处理”课题同时也获得大会颁发的“围岩裂隙化学灌浆粘接加固”科研成果奖。解廷藩说,凡参与单位都获得了此奖项,云冈石窟第一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团体嘉奖。

  

  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是云冈石窟较大的洞窟,位于云冈东部窟群区域的最西端,前面断崖高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一佛二菩萨雕像。雕像工艺精湛,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当为北魏以后加刻的作品,该遗址于199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解廷藩和黄克忠商议后提出的遗址保护办法,在当时看来具有积极作用。

  

  到达云冈石窟的最快方式,就是你已经在这儿了。回首解廷藩老人42年的云冈路,他其实一直都在这里。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国家花钱把我培养出来,我不能对不起国家。”42年来,解廷藩老人一直都在关注着云冈石窟的发展变化。在老人患癌的十几年时间里,心里一直怀着对云冈保护的坚定信念。2019年,复旦大学牵头编写《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口述史,第一时间找到了解廷藩老人。在接待采访组之时,他与黄克忠再次见面。两位老人重话当年石窟保护历程,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采访之后,年逾八旬的解廷藩老人又想起了关心云冈石窟保护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并肩作战的前辈、老友,以及云冈石窟专业工程队伍。当今的云冈人继续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全方位不间断地开展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感到了所有云冈人的付出是值得的。今天,当新一代云冈人将最新的保护成果讲给他听时,他连连称赞,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代代云冈人用青春、坚持、奋斗换来的。

  

  新时代,云冈石窟保护工作还在推进,新的课题和研究继续进行。踏着老一代云冈人的保护历程,更加激励和坚定了新一代云冈人做好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信心,云冈人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文物保护新篇章。(编辑:李炯)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