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率缩水促使养老理财转型 老年人如何守护“钱袋子”
- 2025-05-21 15:48:29 来源:大同晚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及逆回购利率,多家银行随之调整存款利率。这一调整使得依赖储蓄利息补充养老收入的老年群体面临“钱袋子”缩水困境。面对传统“稳定收益”优势减弱,多元化资产配置逐渐成为老年人守护“钱袋子”的新选择。
利息缩水冲击养老“安全感”
“利息少了,养老的安全感也跟着降了。”5月16日,65岁的李大爷在银行办理大额存单转存时发现,30万元3年期存单利率从3%骤降至1.9%,年利息大幅度减少。像李大爷一样,偏好定期存款的老年用户不在少数,收益缩水成为这个群体的普遍困扰。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目前国有大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普遍跌破2%,部分产品利率已降至1.9%。农行理财经理指出,过去“吃利息”是老年人最信赖的理财方式,但低利率环境下,单纯的存款已无法抵御通胀风险。据了解,目前,多家银行引导客户将资金转向保险、国债等中长期稳健型产品。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环境下,居民需逐步接受低息常态,通过多元化配置平衡风险与收益。
从“单一储蓄”到“多元配置”
收益缩水促使部分老年投资者在子女或专业人士建议下,尝试多元化资产配置。农行一名理财经理透露,近期咨询理财产品的老年客户明显增多,不少家庭老人由子女陪同办理业务。 “老年人对稳健型理财的接受度明显提升”。
66岁的王阿姨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原计划将50万元积蓄全部存3年期定期,利率下调后,她在女儿建议下调整配置,30%资金投入R2级银行理财产品,50%购买票面利率约1.93%的3年期储蓄国债,剩余20%保留为活期存款。“这样既能保本,收益也比单纯存款高,急用钱时也能灵活支取。”王阿姨表示。此外,流动性强、风险低的货币基金也成为老年人存放应急资金的热门选择。72岁的周大爷将5万元应急资金转入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约1.3%左右,虽不比从前,但随用随取,比活期存款划算”。
平衡安全与收益 筑牢“银发经济”
尽管多元化理财渐成趋势,但安全仍是老年群体的核心诉求。“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老年人应优先选择正规机构的低风险产品。” 业内人士强调,投资者购买产品时需仔细阅读条款,明确风险等级、赎回条件,并定期评估资产组合。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规划并非老年群体专属,而是贯穿生命周期的长期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投资者风险偏好呈阶梯式下降、应急需求上升,理财机构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计适配的短、中、长期资产配置方案,并通过提高分红水平缓解流动性压力。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投资者理财知识普及,重点破除"短期逐利""过度保守"等认知误区,普及长期投资理念,帮助公众建立生命周期理财思维。
面对利率下行,老年群体正经历从“单一储蓄”向“多元配置”的理财观念转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更需推动科学投资理念普及,助力养老资金在稳健中实现保值增值。这场悄然展开的养老理财转型,或将为“银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未来养老金融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编辑 李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