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纷繁服饰映佛窟

  佛陀的服装被称作“袈裟”,梵文译为Kasaya。袈裟由裁剪过的长形布条拼接而成,并染成“坏色”。这里的“坏色”并非想象中的“坏色”,而是指非正常的颜色,据说是为了与凡俗服装有所区别而发明的。袈裟是为求解脱之人所穿的法服,但其内涵绝不止于此,袈裟上的条纹格子犹如万顷良田一般,这便是“福田衣”称号的来历,除了代表生命的滋长,也是利己利人的哲学体现。
  云冈石窟佛教造像的袈裟样式大致可分为袒右式、褒衣博带式、通肩式、双领垂肩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0窟北壁露天大佛所着袈裟便是袒右式袈裟样式的典型。此外,第18窟主尊立佛所着袒右式“千佛袈裟”在我国佛教造像中也堪称一绝,袈裟衣纹浅直,轻薄贴体,其上雕刻了一尊尊小佛像,小佛像随着衣纹呈现不同的排列,或婉转曲折,或横竖成列,富于变化,显示出北魏雕刻工匠巧夺天工的卓越表现力。
  云冈石窟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非“褒衣博带式”莫属。《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褒衣博带”的:“‘古代儒生的装束。犹言宽袍大带。’《汉书·隽不疑传》记载:‘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这不仅说明了“褒衣博带”的服饰特点,也说明了这种服饰在汉代便已开始流行,并且得以在中国汉地长期被采用和重视。据《魏书》记载,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北魏孝文帝带头推行“褒衣博带式”服装,由此,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也穿上了“褒衣博带式”服装。
  想看云冈石窟的“褒衣博带”,第五、六窟是不错的去处。其中,第六窟西壁上层的一佛二菩萨组合,中间佛像跣足立于浮雕华盖下,舟形火焰大背光,“褒衣博带式”袈裟宽大而奢丽,右手前举,左手前垂,法相庄严。两侧立侍菩萨身披帔帛,手持香炉或莲蕾,虔心供养。上端沿佛像背光两侧拱围供养夭众,气氛热烈。由于中间佛像的直立姿态,其身上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也会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云冈石窟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像中,还有众多的服装种类和样式,诸如供养天人的服式、飞天的服式、弟子的服式、金刚力士的服式、比丘的服式和其他天神俗人的服式等等。这些服装制式也体现了云冈石窟文化艺术体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15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