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见证御河变迁

  御河是我童年的梦。我的老家在采凉山主峰东南一个海拔1245.7米的黄土丘陵上。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半前晌,我和同伴坐在村西半山腰上,比试谁能看见采凉山上鹰嘴东村的烽火台。当时,同伴说他爹在大同城看粪店,夏天常在御河边上捡拾发山水时冲下来的死鸡死兔什么的。至此,我知道大同有条御河。后来本家老哥想让我跟着学习编织羊毛口袋,说是能“吃香的,喝辣的”,比念书强,还比喻说念书是“采凉山望御河,远水不解近渴”。这话非但没有说动我,反而更增强了我对亲近御河的渴望。二十多年后,我住到御河边上,直到目前的白发苍苍,我成了在御河生态园里散步的常客。每天看着御河及两岸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开心惬意极了。
  1987年,工作缘由,我迁至御河西岸的铁牛里居住。我了解到,从前御河不时暴发山洪,直到明代有一年人们在御河上架设木桥,桥墩处由大同和文水两地工匠现场浇铸了高1.86米的空心铁牛,作为“地锚”,用来“镇河”挡水,使西岸的百姓免遭水灾。从此西岸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形成稳定的聚居区,并被约定俗成地称为铁牛里。铁牛里与御河就这样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铁牛原来有九个,被河水冲走了八个,仅剩的一个于1980年被文物部门移置到善化寺西院保存起来。
  铁牛被移走之后,洪水并没有彻底收敛。记得有一年,御河发洪水,水漫桥面,我随着人群骑自行车去看热闹。那真是洪水滔天,“满郭人争桥上望”,大家都担心桥会被冲垮。桥上当然早就没了行人和车辆,之前有没有人车掉下河,不知道,之后下游被冲毁了多少耕地、庄稼和房屋,也不得而知。这样的危险境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没过两年,一座478米长、中间两条汽车道、两边两条自行车道和两条人行道的御河大桥建成了。河东桥头上有“集资建桥收费处”,桥西有当时号称晋冀内蒙古交界处最大的“云中商城”。不久,人们又制作了一个《铁牛的传说》雕塑,放置在大同公园南门,作为永久消除御河水患的一个纪念。
  那些年,御河河道的状况不佳。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工业及建筑和生活垃圾遍布河床,挖沙取土致使河道千疮百孔,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挖沙留下的巨大沙坑,再发洪水时,连续几年都有玩耍的儿童和过路的村民被淹死的悲剧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视野随之扩大,我了解到御河发源于内蒙古丰镇市,由北向南经丰镇于新荣区堡子湾乡镇羌堡进入大同市境内,经孤山、大同城东、小南头于云州区吉家庄乡吉家庄村汇入桑干河,属于海河水系。该河全长148公里,在内蒙古境内称为饮马河,进入大同境内长79.3公里的一段干流称为御河。
  从2008年起,伴着名城复兴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步伐,御河的修复治理全面启动,御河上建造了七座造型各异的桥梁,由北向南依次是北环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迎宾桥、南环桥和开源桥。这七座桥犹如七朵金花,既满足了市民出行对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也成为大同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我家住在平城桥与北环桥之间的居住区,我常常逡巡此区间的生态园里、护河坝上的人行道上,或闲坐于休闲木凳上。我对2016年8月建成通车的北环桥尤为关注,该桥是大同市北部连接御东和御西的交通主干道,跨河桥梁总长576米,主桥为钢结构,长256米,宽48米,主拱高54.8米。该桥以大同市境内的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与翠屏峰为主要设计元素,并采用非常规结构的三角拱形式,造型特别,结构体系为国内首创。每到夜间,七彩的霓虹灯将北环桥装点得光彩夺目,吸引周边很多居民前来驻足观赏。
  大同是一个缺水型城市,所以御河在大同城市景观中起着“眼睛珠”的作用。如今有了御河由北向南绵延10公里的蓄水区域,有了亮晶晶的水面,两岸的景物便陡然增光添彩。不少时候,我乘坐公交车到御东办事、游览,每每看到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御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便深感大同凭借御河及两岸的生态公园,使整个城市具有南方水乡的灵秀曼妙风姿,极大提高了城市品质。
  近日,我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特地登上居住区的32层楼顶,极目四望。我看到,7.24公里的巍巍古城墙环绕着3.28平方公里的千年古城;全线贯通的9公里护城河河水涣涣;古城内,华严寺、善化寺、法华寺、圆通寺、清真寺、文庙、关帝庙、帝君庙、纯阳宫、九龙壁以及代王府等寺观庙宇星罗棋布;潘家园内金碧辉煌,张灯结彩;古城外御河西路、滨河路、西环路、南环路、云中路、魏都大道、迎宾街、北都街等大街小巷,夜晚被五光十色的灯光装点得流光溢彩、璀璨迷人。
  放眼方兴未艾的御东新区,文瀛湖碧波荡漾,周边行政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美术馆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尤其是以“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到点验收”决战状态建设的“氢都”大同新能源产业城,正作为大同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构成一道风景绝佳的天际线,展现出古都大同现代时尚与古老文化交融的独有魅力。
  收转视线,近看御河,远望采凉山,想到十里河、桑干河、口泉河、甘河、南洋河和唐河,想到白登山、云门山、恒山、太白山和六棱山,深深感到,有山有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河是“聚宝盆”,山是“金银山”,人是“争气人”。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定能将大同建设成为晋冀内蒙古三角地带充满活力和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15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