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桑干河行记
本报记者 刘红霞

  河从村子北边缓缓流过,自西向东水面渐宽。河两岸,杨柳依依,葡萄园片片。这番景象在晋北难得一见,更稀罕的是,村与河之间,常有黑石出露,一丛丛,一堆堆,让原本舒缓柔软的画面多出几许墨色点缀。
  关于这些黑石,大同文化学者曹杰先生行文描绘道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绝大多数巨石都无棱无角,表面十分光滑,好像经人打磨过的一般……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将要过河的黑色牛群,又像一群爬上河岸的神猪,走了进去却是置身于一群巨大的石兽之中,听着滔滔河水声,看着这些巨石,却有一种极其神秘的感觉。”
  巨石?眼前的黑石似乎不够“巨”,多数半人高,宽窄不一。那文中所说与眼前所见是一回事吗?地理位置相同,但石块大小差异太多,怎么回事呢?依文中解释,巨石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被碎修渠了,只剩下些体型小的石头留在原地。估计今天所见即是当年小石。
  回忆的文章称河边的巨石为“阵”,足见曾经的气势。“好多巨石都有名号,有的叫尖嘴石,有的叫猴石,有的叫哈蟆石,有的叫卧牛石……大都是以状而名。最大的一块叫尖嘴石,状如一颗鸡蛋,竖立在下边三块的石头上,高约30多米。”30多米,相当于今天八层楼房的高度,这般神状,无法想像。相比之下,遗留到今日的河滩黑石可谓小巧袖珍,但也有模有样,近观,有龟有牛有蛙,有台有凳有砚,趣味多多。
  关于石阵的形成,有上游落石说,有冰川裹石说。前者认为,它们原本是乌龙峡两侧玄武岩石岸的一部分,在桑干河水的冲刷下剥落,而后随流水向东,至村外,水缓石静,排列成阵。后者认为,巨石来自河南边的六棱山,是第四纪冰川期被厚厚的冰层裹挟着,从高处缓降,这种说法把巨石阵与十几里外的秋林峪联系起来,那里有亿万年前火山运动的遗迹,深褐色、黑色的山体与巨石色彩相近。
  说法不同,解释相近,看来石阵是自然造化之物。细想,也只有自然之手雕琢,才有力量在大地上留下众多神奇,释放着久远而神秘的信息,引后人慨叹。
  如今,河水仍缓缓敞过,石阵处已是换了风光,离体形“小巧”的黑石不远,农田里新苗初露,绿茸茸的喜人可爱。河滩上,苇杆簇簇,林木相叠,间或有些不知名的小鸟掠过水面嬉戏。村民们说,这些是随着近年来生态恢复出现的。连着几年,河面越来越宽,水量也不断增加。顺着村民手指方向望去,见一约30米宽的低坝上水波清荡,春天的气息在哗哗的流水声中洋溢,人心也随之喜悦起来。
  世事有更迭,风物有轮回。石阵的远去让人叹息,不过,碧波林草交翠也是一种幸福。于黑石间立一小炉,烹茶读书听水,谁说不乐呢?交待一句,曾经的石阵、今天的黑石都在那个小村的北面。村名乱石,河名桑干。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15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