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新韵——大同展览馆的文化对话
- 2025-02-28 09:26:08 作者:王东蕾 来源:大同晚报
记者 任翔宇 摄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地标,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归属。对于很多城市而言,这个城市最大的地标就是它的广场,就如同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人民广场,而对于大同来说,红旗广场曾经是大同最显著的一个地标,而在广场之上矗立着两座有名的地标性建筑。这一期《相遇大同》栏目组的镜头聚焦城市地标,追忆城市记忆,解码大同展览馆的前世今生。
大同展览馆位于红旗广场的北面,南面则是邮电大楼,这一南一北两处地标性建筑,映射出大同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大同展览馆建于1969年,总面积1.8万平方米,这座体量庞大的“工”字型建筑是城市地标,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致敬之作。大同展览馆的外形酷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造型,所以被市民称为“小人民大会堂”,12个展厅与1个会议厅的宏大空间,成为当时大同人集体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
1972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展览馆西侧部分被改造为“红旗商场”,迅速成为大同最大的国营商业中心。计划经济时代,这里汇聚了稀缺的商品与旺盛的人气,市民排队抢购的场景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婚丧嫁娶所需的日用百货,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冰箱电视,红旗商场满足了大同人的日常生活,从政治符号到商业心脏,展览馆迎来了“红旗商场”的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末,国营商场辉煌落幕,红旗商场也几易其名。
2007年和2009年大同图书馆、大同博物馆的迁入,形成“三馆合一”的文化综合体,这座建筑迎来第三次身份转变。展览馆的展厅被重新规划为文物展陈空间,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等镇馆之宝曾在此短暂展出。此时的它,既是古城保护工程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守护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命运转折悄然酝酿。
2012年,大同启动西城墙修复工程,展览馆恰好位于古城轴线与瓮城复建范围内。通过科学论证、精准实施,将这座重达5.7万吨的庞然大物通过滚轮的方式整体向北平移200米并旋转90度。历时两年,2014年12月平移工程完成,这一技术壮举不仅刷新了国内建筑的平移纪录荣获吉尼斯世界之最,更成为文物保护理念的创新实践。
如今,这座建筑以“大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身份焕发新生。展厅内,古城复原模型、数字沙盘与互动屏幕,交替讲述着从北魏平城到现代新区的城市发展史。而它的旧馆址上,复建的清远门瓮城与城墙巍然矗立,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座建筑不仅是城市演变的见证者,更是古城复兴工程的参与者。
文脉承古今,展馆纳万象。从时代建筑到商业中心再到文化载体,大同展览馆五十多年的变迁,串联起大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映射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发展史。它既是时代地标,也是建筑史上的“工程奇迹”,更是文化传承的“记忆容器”。大同展览馆的生命力在守护与创新中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编辑 任俊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