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海文:让“大同郭泥人” 代代传承
受访者感言
泥彩塑与其他艺术品一样,都是现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强大的生命力,我要做的就是还原时代背景,深入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意蕴、内在文化思想和人文历史价值,引发观赏者共鸣,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大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雕塑之都’,无论是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菩萨,还是善化寺大雄宝殿的金代二十四诸天神像、代王府门前的九龙壁,都是古代雕塑的绝世精品。而‘大同郭泥人’泥彩塑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作为老大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见证和老大同人耳熟能详的文化记忆符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的组成分支。”日前,记者来到白海文工作室,“大同郭泥人”泥彩塑艺术第五代传承人白海文从整体介绍了大同泥彩塑的历史渊源。
据了解,“大同郭泥人”泥彩塑创始人为郭儒,由于其作品受到了大同及周边地区百姓的喜爱,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大同郭泥人”,白海文是第四代传承人郭丕莲的儿子。80后的他6岁就与泥塑结缘,因为小时侯玩具很少,姥姥就给他和城里来的两个姐姐捏制泥人玩,这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从此就迷上了泥彩塑,然后在姥姥和妈妈的手传心授下,他学习了泥彩塑制作技艺。
“我曾与一位60后阿姨聊起童年时的泥玩具,她说小时候每当有庙会,家里的老人便会给她买泥人玩,她都爱不释手,然而这样传统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正被人们逐渐淡忘,因此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迫切。”白海文告诉记者,出于对祖辈精心创作留世作品的感怀,自2016年起,他主动承担起对“大同郭泥人”泥彩塑艺术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以及传承发展。
白海文利用假期,到石窟、寺庙进行观摩学习,并对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的人进行走访,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和整理了泥彩塑技艺历史。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学习以及参加各种非遗培训,不断提升艺术修养。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诸如大同泥老虎、大同泥美人(又称“暮和乐”)、大同泥叫叫、大同泥公鸡等泥彩塑作品。其中,《大同泥塑:神虎》《大同泥老虎:五福梅花虎》等作品还荣获了大奖。
“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灵魂和生命的。”白海文说,在制作泥老虎时,泥老虎的寓意、虎文化的传承以及泥老虎着色、纹饰等都需要去融汇贯通,进而达到艺术的最终呈现;大同泥美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造型、无可比拟的审美意味,也都需要去研究探讨;“大同泥叫叫”则无论是泥老虎、数九蛙、太极阴阳鱼等传统形象,还是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等动画片形象,都亟需在传承中焕发活力。
“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比如泥塑在大同叫‘郭泥人’,天津叫‘泥人张’,还有陕西的凤翔泥塑以及河北的玉田泥塑等,都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而深受人们喜爱。”白海文说,为了突出大同泥塑特色,他还通过收藏北京、陕西、河北、江苏等地的泥塑作品,进行了解对比,这样在传承与创新中就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而这些都离不开对大同历史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深入挖掘。
记者 王春艳
责编 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