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新闻网

从办公场所的变迁看报业发展








  编者按

  从古色古香的户部角,到热闹繁华的司令部街和育才北街,再到崭新亮丽的御东印刷园区,最后到御东行政中心,《大同日报》创刊的70年间,随着大同日报社办公场所的变迁,《大同日报》的发展日新月异,走出一条开拓创新之路。尽管70年间,大同日报社的办公地址几经辗转,但大同报人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报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 户部角的温暖记忆

  在大同城内西北隅大十字户部角,有一处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大同人称之为“赵宅”,它曾是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的私家宅院,后收归政府。
  赵宅既有中式建筑的严谨,又有西式建筑的精美,是晋北少见的高规格、高等级大宅院。就在这个大院内,大同日报社曾经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1974年,几经辗转的《大同日报》当时叫《新大同报》,搬入户部角12号。新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那时,没有先进的设备,采编校印工作都很辛苦,只接收新华社稿件这一件都很费周折。”曾在大同日报编辑部工作了30多年,现已退休的王彦老师回忆道。“当时,报社接收新华社的稿件只有模显机,传过来的新闻字迹模糊。为了保证新闻不出差错,编辑每天都要收听广播,并把所需要的新闻录下来,与从模显机上传过来的新闻逐字逐句进行校对,然后再上报纸。”
  “倘若遇上重大的事件,如党代会和人代会,报社要派专人提前住在北京,亲自从新华社取稿。”这让王彦老师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也曾去北京取过稿,一般在重要会议召开的几天前就在北京守候了。新华社的稿件一出来,早已等候的工作人员便迅速拿上,送至北京到大同的火车上,交给事先联络好的乘务员。等火车一回大同,报社便派专人到火车站去接稿,然后回来刊登在《大同日报》上。”
  “条件虽然较差,工作虽然辛苦,但人们都任劳任怨,工作环境宽松和谐。”王彦老师回忆起户部角12号的岁月时,仍很怀念。“刚搬入户部角12号时,因为地处居民区,环境较脏、较乱,所以办报之余,全社30余名职工集体参加劳动便成为平常之事。”王彦介绍道:“那时,从总编到普通记者、编辑都要参加劳动,包括粉刷办公室、清扫垃圾、擦玻璃。除此之外,当时提倡参加植树、深翻土地等劳动。劳动完后,大家还要集体下厨做饭,你洗菜,我和面,大家说着、笑着,其乐融融的景象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

2 司令部街的崭新岁月

  1987年,大同日报编辑部搬入司令部街8号。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报社的不断发展,《大同日报》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上世纪90年代,《大同日报》走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之路。“《大同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通讯微机取代了手抄电稿的传统方式,胶轮印刷改变了报面凹凸不平的状况,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办公设备的自动化为《大同日报》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1993年,《大同日报》扩版,由四开四版小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它标志着《大同日报》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大同日报》在全国中等城市报界首家推出国内时事副刊专版,成为全国中等城市党报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学术委员会主任单位。
  1996年,《大同日报》创办了双休刊。1998年1月1日,《大同日报》由对开四版扩展为对开八版。
  1998年7月,《大同日报》开始彩色印刷星期日版,从此开启了五彩缤纷的彩色时代。1998年8月,《大同日报》再次扩版,形成“一掌五指”的格局,“一掌”为日报正版,“五指”为社会、文化、生活、体育、教育5张周刊。
  1999年,《大同日报》又在5张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一张全新的晨刊,为大同市民送上了一份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3 育才北街的砥砺前行

  2000年,大同日报社和大同晚报社合并,组建大同报社。之后,大同报社行政后勤机关搬往育才北街,《大同日报》编辑部仍在司令部街。工作地点虽然不在一起,但丝毫阻挡不了大同报社创新进取的步伐。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同日报》晨刊取消,创立了假日特刊,不久,又创办了交通周刊、楼市周刊、消费娱乐周刊。此后的几年里,《大同日报》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精彩,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
  在这20多年里,《大同日报》在创新改革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奏响了一曲曲时代的赞歌,前进的道路上奋进着的是一代代报人执著而辛劳的身影。“无冕之王”如辛劳的蜜蜂,采撷生活的花蕊,酿造时代的琼浆;辛勤耕耘的编辑们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细斟酌,巧思量,一字一句,甘为他人作嫁妆。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大同报业才能蒸蒸日上,走向辉煌。

4 印刷园区的改革之路

  2008年,大同报社开始走上整合改革之路。2009年,大同报社更名为大同日报社,同年,成立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报社经营业务整体转制,实现市场化运作。
  2009年,现代化的印刷园区在御东破土动工,并在一年之内快速建成。由此,大同日报社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御东印刷园区投入生产后,印务公司购置的上海高斯彩色塔式轮转机、北大方正计算机直接排版系统,以及采用股份制募集资金购进的海德堡CD102对开四色胶印机等先进设备很快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营。
  改革释放出空前活力。《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双双跨入“全省一级报纸”行列,广告收入持续上升,发行量连续增长。2010年1月,大同日报社被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此后的几年间,大同日报传媒集团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先后承办了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嘉年华、中国大同古都灯会、“影像的力量”等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大同展会、节庆的经典品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御东印刷园区的建设是大同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的几年间,大同日报社的新闻事业奏响新的乐章。

5 御东行政中心的创新发展

  2016年7月,大同御东行政中心正式启用,大同日报社成为最早入驻办公大楼的单位之一。
  崭新亮丽的御东行政中心主楼的最高点——21、22层成了大同日报社的办公所在地。置身于如此现代时尚的办公环境,报社的同仁着实兴奋了好一阵。
  从2016年迁往这里开始,大同日报社便开启了全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面对纸媒影响力的日渐式微和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大同日报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媒体发展之路。首先借鉴青岛报业的成功经验,开发了“掌中大同”手机客户端,加快建设大同新闻网,之后又开发建设了“大同新闻网”“大同日报传媒”“大同晚报”“大同传媒”“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小记者”等微信公众号,全方位开启全媒体时代。
  与此同时,报社编辑部也不断整合,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周刊部重新整编为全媒体频道,下设地产、美食、文化、旅游、汽车、健康、教育、财经、消费、家居建材等9个频道部,同时负责各周刊的出版和手机、网络新闻的推送。
  报社的同仁们也在不断适应新的角色,由原来纸媒的编辑记者渐渐成长为能写能摄能推送新闻的全能型新闻人。
  在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几年里,大同日报传媒集团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无论时光如何变幻,大同报人始终在路上,讴歌新的时代,唱响奋进凯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挥洒青春、呕心沥血。

本报记者 刘 慧

-----------------------------------------------------------------------

关于我们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晋ICP备05004450号-1